古诗词诵读四首联读学案
学习目标
1、“情动于中”: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知人论世”:通过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和时代,进一步理解诗歌情感与所言之志;
3、“举一反三”:系统性了解登高怀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登岳阳楼》杜甫
1、了解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知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3、【学习活动一】对比阅读杜甫《登岳阳楼》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下面的内容。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景之句
意象
画面
意境
抒情之句
情感
艺术手法
4、【学习活动二】两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皆为佳句,请分别赏析这两联的妙处。
5、延伸拓展:老杜的眼泪为何而流?
●刘鹗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有一份灵性,
即有一份哭泣。似乎杜甫的心灵特别敏感,境界特别阔大,正义感、责任感也特别强烈。
杜诗中,可以看到大把大把的泪水: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1、了解词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爱国之情,激昂奔放。作品《于湖集》、《于湖词》。
张孝祥自小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千言。刚16岁,就考了乡试第一名。23岁时,他参加会试,不巧的是,正与权相秦桧孙子秦埙(xūn)同时应试。
殿试后,考官本来迎合秦桧之意,定秦埙[xūn]为状元,张孝祥列第二。宋高宗亲自阅卷,将张孝祥定为状元,同榜单进士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将秦埙定为探花。登上政治舞台,张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他及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
2、知背景
1164年8月张浚被罢黜后逝世。主战派完全失败。张孝祥正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服严明法纪,赈济灾荒,大有作为。张孝祥举进士时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思退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此时,汤思退指使尹樯弹劾他,张孝祥遭谗蒙冤罢官。张孝祥虽被罢官,但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能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3、文本细读
【整体感知】“八百里洞庭”素有美名,是古代文人墨客流连驻足、歌啸咏叹之地,由此成就了诸多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请尝试吟诵一二,感受一下不同文人笔下的洞庭湖是何盛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学习活动一】词人张孝祥路过洞庭湖,为洞庭美景所撼,挥笔而就一曲“杰特”之作。诵
写景诗句鉴赏品评洞庭特点手法运用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点明时间、地点,写出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词人用“一点”来形容风之“无”,一个
“更”字又强调了这种极度的平静。无“风
声”为“安静”,无“风”不但“安静”而且
“洁净”,含义丰富,与环境的素净、澄澈相呼
应。
万里无云,
风烟俱净,
水波不兴。
夸张
【学习活动二】不被理解与支持的作者是孤独的,但心志磊落坚定,品读下阕内容,完成表写己诗句鉴赏品评诗人形象及精神境界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词人年纪渐长,头发稀疏,为国为民耗尽青春,却依旧
遭受排挤,时近中秋,孤身一人夜泊洞庭湖上,襟袖单
薄,冷意渐生,既是秋冷,亦是心冷。
接着语意突转,一语双关,尽管宦海“处处风波恶”,词
人却能“稳泛”其中,不为风波所动,始终保持着自己
内心的稳定与平静,在空阔沧浪之上,稳得“更无一点
风”,呼应上片,极具回环之妙。
短发萧疏,衣衫单薄,
萧条冷落,但内心沉
稳。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安石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十七八岁便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然而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是出的政治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相关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3.了解“咏史怀古诗”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④思想感情一、怀人伤己
1.(作者自己)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古人与自己)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借古讽今
1.(国家角度)感叹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兴亡。
2.(统治者角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抒发爱国情怀。
三、理性反思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4、文本细读
意象意境手法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