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登岳阳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一年(768)冬,在公安到达岳阳楼后所作的一首五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宏丽的画面;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境界阔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更能激发人的飘零之感。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镜愈空。第七句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开阔宏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最后一句,诗人凭栏北望,不禁涕泗横流。这与开头的“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才能和浩瀚广阔的洞庭景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杜甫的《登高》、《蜀相》,初步理解和体会了杜甫的风格特点,能够透过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体会杜甫《登岳阳楼》的情感。而学生基本的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还是最为关键之处,所以教学
中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在诗歌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是前提,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深入挖掘文本表现的内容才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挖掘作品意蕴为目标,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涵咏诗歌语言独特的韵味。
思维的发展与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在不同风格的诗歌比较中体会诗人的个性。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通过诗歌与名胜之地的结合,探究历代文人荟萃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崇高博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
比较三首诗,体会其中包蕴的诗情和作者的性情。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初遇大赦的李白登上岳阳楼,雄壮的景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限。心胸也为之开阔。此时,雁引愁去,好月来伴,更是心情舒畅。再加上岳阳楼高,云雾缭绕,作者居于其间饮酒,正若天上人间一般,何其潇洒,何其飘逸啊!
总结: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二、诗歌赏析
(一)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
2、学生读
3、齐读
(二)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
维持生命。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境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喜悦还是悲伤?
明确:对于此联表达的情感,自古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人仇兆鳌的观点:“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二是今人傅庚生的观点: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我倾向于后者:“今”“昔”两个
字有深深的含意。“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数十年的心路历程,“昔”指过去一直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心向往之,想有朝一日,尽情饱览一番。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漂沦在此,虽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真可谓是今非昔比啊!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
明确: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洞庭天下水”,果然名不虚传,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边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似的,湖水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没有壮阔的胸襟总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啊!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震撼。
3.第五、六句写什么?
明确: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当诗人沉浸于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水景象之中,他不知不觉地从如诗如画的滟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暗藏的悲苦转为明诉悲苦了。
4.第七、八句写什么?
明确:写对动荡的国家时局的担忧。
此时作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陷入困窘的状态,自己都是那么痛苦了,但他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家为念。想到了吐蕃犯边的情况,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性的结尾,将全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泪不仅是身世凄凉之情,更是忧国伤时之感,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此时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5.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眼中的洞庭湖具有广阔无垠、吞吐日月的气势呢?是因为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到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是天下的百姓。所以说,岳阳楼凝聚着杜甫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登岳阳楼 杜甫
总结: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三、拓展延伸:比较赏析三首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极,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俄国杰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
具体解说:同一主题、同一景观,不同时代、不同命运、不同性情,所包涵的诗味也就不同。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会较为承平的时代,作为有产业的土大夫,虽然功名不就,壮志莫酬,也曾有过不小的痛苦,但一生并未经历重大的社会变故,未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加上人生观存有明显的消极因素,又长期隐居,对现实生活缺少广泛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全诗更多只是从个人得失考虑,缺乏夺目的理想光辉,思想成就不高。而且这是一首拜谒诗,所以只是身世之感。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爱国爱民思想,他又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影响,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这些决定了李白人生处世的态度与创作的风格,也局限了李白诗歌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李白在游外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飘飘然欲仙。全诗仅局限于自我狂欢,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有限。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他跨越了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限,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与否都要忧国忧民。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注定了杜诗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即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到达一种“忘我的精神”。所以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更为深重、更为崇高。
四、作业布置
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悟其中包涵的崇高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这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不谋而合,在品读中,让学生们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
五、板书设计
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博大的胸怀崇高的诗歌
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