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课标 | 探究线索 | 核心素养 |
1.理解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掌握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 |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 |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②人为因素。
[特别提醒] 世界荒漠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受西风的影响小,因而降水稀少。
3.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淤地坝,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等。
(2)生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3)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
[知识拓展]
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次生 盐碱 化的 成因 | 自然原因 |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黄土高原的范围土壤:表层土壤疏松 |
人为原因 |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
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壤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
治理措施 |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 |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 化的 成因 | 自然原因 |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 |
石漠 化的 危害 |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 |
治理 措施 |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