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文物管理所 宁夏 吴忠 751300
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气候是整个自然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合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和史前文化演变息息相关。文章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从遗址文明程度和聚落时空分布的变化来分析该区域内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的特征,结合全新世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探究黄土高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及其演化扩张的动力,为理解西北地区文明起源的环境机制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进而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全新世 气候 黄土高原 新石器 文化演变
1、引言
史前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史前先民们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环境因素便是气候变化。即当气候环境适宜时,先民获取食物相对容易,从而使得人口增加,聚落规模变得更大,文明程度更高,出现大型公共墓地,甚至能建造大的城
堡。而当气候条件变差时则反之:先民生存环境恶劣,出现文明衰落、倒退甚至中断的现象[1-2]。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体的影响是明显的,文化的发展和衰落与环境的优越性和恶劣程度呈正相关。近些年考古学材料的不断丰富以及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的逐步建立,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期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对文明演化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文章试图通过探索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气候状况,阐述气候变化对史前西北地区文化扩张及演变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分为前仰韶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三期进行探讨,并且选取典型性遗址作为代表来分析不同阶段文化特征及其所反映出的气候信息。
2.研究范围及全新世气候特点
2.1 研究区域范围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中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东部和青海东部等区域,而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因该区域在新石器文化分区上自成一区[3],文化面貌独特。同时,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从农业类型来看,该区域位于我国旱作农业文化区和狩猎采集文化区的过渡地带[4];从地形
地貌来看,该区域的地形起伏较大,以高原、山地为主,同时存在黄河流域,水源较为充足;从降水规模来看,该区域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湿润区与干旱地区的过渡区域,南北方向跨越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区域。由于整个区域的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极为不均,因此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比较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综上,本文选取这一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气候变化对于先民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2全新世气候特征概述
全新世以来中国气候变化主要有4个典型时期: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5]。其中的大暖期在时间段上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期。施雅风等地质界学者将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定为8.5~3.0kaBP(公元前6500—前1050),并将该大暖期分为4个阶段[6]。
8.5~7.2kaBP为温度不稳定,暖、冷波动阶段。其中8.5~8kaBP时期气温比现在高2-4℃,降水量增加,植物带随之西移北迁;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在今华北一带。此时新石器文化发展迅速,并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农业区,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聚落。在7.8 ~7.3 kaBP左右开始出现降温,植被开始南移,考古学上这一时期遗址的发现也相对较少。
7.2~6.0kaBP为稳定温热气候,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气候暖湿,降水量显著增加,植被茂盛,动物种类增多;青海湖附近当时也出现了阔叶、落叶混交林。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先民们能获取到的动植物资源更加丰富,人口显著增长,生产生活范围扩大,文化繁盛,甚至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多处文化遗址,这一时期也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
6~5kaBP为气候波动激烈,环境较差阶段。出现了强降温,气候干凉,植被开始南移,先民们生存环境变的恶劣,从而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因此遗址数量也相比前一阶段有所减少。
5~3kaBP为气候波动缓和阶段,其中5kaBP后气候较之前改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此时兴起,遗址数量增多,宁夏海原县的菜园遗址是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新兴文化代表。 4kaBP左右气候再度恶化,由于气温和降水的下降,农业区南移。洪水、地震等灾害频发,“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发生在这一时期;3kaBP左右气候恢复暖湿,一些热带动植物在华北地区生存[6]。
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气候的变迁与全球性的气候演变规律基本是一致的。
3、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新石器文化演变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导致文化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在促进文化发展和阻碍文化发展两方面。一方面,适宜的气候条件可满足资源的供给和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同时也能促进渔猎的蓬勃发展、从而满足更多人口的生存需求、拓宽人类的生存空间、增大了环境的承载力,为文化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气候的急剧恶化可能会减小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减小聚落的数量与规模,阻碍了文化的孕育发展,甚至导致文化衰退或者转型。因此,通过对不同遗址内出土植物孢粉、碳化种子等进行分析研究,能够获取当时人们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状况以及大概的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季风强度大范围内总体减弱,与全新世大暖期相对应的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表现为:在整体上,由暖湿环境并逐渐转变为干燥环境,在局部时间段上,呈现出干湿更替、冷暖变换交替出现的气候显著波动的特征。因此,在探讨气候环境对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化机制时,暖湿与冷干不能作为衡量气候是否适宜文化发展的唯一指标,气候的稳定性及小时间段内气候的稳定状态也需要考虑在其中,作为影响文化演化及扩张的重要因素。气候稳定能够促进农作物稳定持续的生产,使得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文化繁荣创造有利条件;反之,会限制农业的发展,迫使人类寻其他可持续食物来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从而影响文化发展。
3.1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特征
黄土高原的范围查阅了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代表遗存与气候特征相关资料与文献[7],总结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各地区的主要代表遗存与气候特征见表1。
表1 新石器时代气候特征及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代表遗存
时期 | 距今时间段 | 地区 | 代表遗存 | 气候特征 |
前仰韶时代 | 8000-7000年 | 陕西 | 老官台文化 | 升温期,但降水量较少,气候表现为干凉 |
甘肃 | 大地湾文化 | |||
宁夏 | — | |||
青海 | — | |||
仰韶时代 | 7000-5000年 | 陕西 |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 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气候温暖湿润 |
甘肃 | ||||
宁夏 | ||||
青海 | 庙底沟类型 | |||
龙山时代 | 5000-4000年 | 陕西 | 客省庄二期、庙底沟二期 | 气温下降,降水较少,气候干凉 |
甘肃 | 马家窑文化 | |||
宁夏 | 菜园文化、齐家文化 | |||
青海 |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 气温下降、冷干 | ||
前仰韶时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