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 欣赏图片
  四、 读课文
  五、 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 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童抱茅 板书
  七、 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 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体是一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