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教学目标 |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教学难点 |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
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 | 一、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学生阅读“知识之窗”】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
课堂练习 | 1、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抗清斗争高涨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C.民族危机严重 D.商品经济发展 2、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是忠君报国思想的体现 B.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彩 C.具有强烈的反清彩 D.有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
教学反思 | |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识记 | 理解 | |||
科技成就 |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 四方面科技成就的背景、影响 | 收集,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材料研究。 归纳科技成就讲解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结论。 | 建国近六十年来,在中共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 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科技发展的影响 | 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 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 科技成就
1、 原子能
a成就:、、导弹核武器、核电站
b背景:美苏核垄断
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 生物技术
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