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曹刿论战》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解析】D项中的“,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有误,战争的经过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故
选D项。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B项中的“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有误,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故选B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解析】D项中的“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有误,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故选D项。
4.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居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土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解析】D项中的“土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有误,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故选D项。
5.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解析】A项中的“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有误,根据课文内容战前和战后是详细,战争经过略写。故选A项。
6.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B.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
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
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
【解析】C项中的“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有误,应是曹刿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故选C项。
7.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解析】C项中的“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有误,第三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方法。故选C项。
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A项中的“显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有误,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故选A项。
9.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解析】A项中的“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误,课文内容知道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未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故选A项。
10.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解析】D项中的“强调战争过程很短”有误,战争的过程为表现曹刿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这一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故选D项。
11.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解析】根据各项诗句的含义,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鄙夷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解析】C项中的“平庸的国君形象”有误,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故选C项。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意在曹刿的“远谋”,故主要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B.第一段勇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C.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原因作伏笔。
D.第三段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赞美曹刿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解析】D项中的“赞美曹刿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误,文章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故选D项。
1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了他参与国事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B.曹刿选择“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体现了他善于把握战机。
C.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表现了鲁庄公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D.曹刿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的胜负的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远谋”。
【解析】B项中“体现了他善于把握战机”有误,曹刿选择“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说明谨慎,把握战机的是等敌人三鼓之后才击鼓。故选B项。
15.曹论战下列对课文《曹刿论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B.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取胜的过程,显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C.第三段写曹刿论战,突出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D.本文记述曹刿使弱国击败强国的过程反映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解析】A项中“表现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有误,曹刿具有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鲁庄公并没有这一思想。故选A项。
16. 下列对文段《曹刿论战》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 .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 .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佑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 .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解析】A项中“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有误,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保家卫国而出力的行为是十分不解而非十分“不满”,且对其也无“嘲讽”之意。故选A项。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既写了战前准备,又写战后分析,处处以鲁庄公的“鄙”来反衬曹刿的“远谋”
B、曹刿强调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C、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刿、鲁庄公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场面和战后分析。
D、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预言十分精妙,如写鲁庄公不直接用贬语,而是通过对话描写和指挥意图的叙写来表现其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