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常识、文章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字音字形辨析
刿(guì)  孚()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
)  ) 又何jiàn)焉    )敢专也
三、重点词语识记
1.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 古今异义
(1)小大之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必以  (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
(3)又何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
(7)弗敢也 (古义:虚夸,夸大,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曹论战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  (古义: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3.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 (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安身(衣食所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夸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诚心慎重处理。
5.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 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五、文章理解默写
1.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鲁庄公所说的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每空限填四个字)
7.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课文分析问答
(一)课文内容理解
1.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是鲁庄公的“鄙”。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这是曹刿的“远谋”。
2. 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明确:(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 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明确: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拓展探究(开放性试题
5. 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明确: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6.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众的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国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城,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世:末代。② 弭:平息,消除。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_________    (2)小信未 _________
(3)夙夜筹谋 ________    (4)楚使请城 ________
(5)乃自刎以死国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译文:
3. 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4. 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 乙文主要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C. 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 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