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赠李白》杜甫唐诗鉴赏
【原文】
赠李白
秋去泯尚飘蓬1,未就丹砂愧葛洪2。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9?
【注解】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
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顺利。丹砂,即为朱砂。道教指出炼砂成药,衣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
道士,自号抱朴子,进罗浮山炼丹。李白不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
贵受到“道?”(一种皈依仪式)。杜甫也涧黄河尼里王屋山访华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
已死去,伤感而归属于。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道“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创作背景】
唐诗赏析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
(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
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
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
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认为,似乎杜甫在劝告李白:必须像是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
欢宴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存有言外之意:李白蔑视
权贵,拂袖而去,沉沦漂泊,虽天下日欢宴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器重;虽心雄万夫,而
何以称雄?虽存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惊叹之余,感慨万千,痛心之情,油然
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恨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馈电的语气,收到似在责怪、实则不
平的查问。他的感叹既是为李白而播发,也就是为自己而播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
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
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悲凉存有并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馈电口吻,把全诗推至了最
高潮。清初钱谦益在注释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堪称独具慧眼,也说明它在全诗中的关键价值:“按太白性刚直,不好四海之术。太少任侠,手刃数人,故ophone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有备注俱大谬。”(《钱注杜诗》
卷九)就是说道从代莱角度和侧面歌颂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注重“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故又名:“舞动,浮动之貌。骄横,强梁之意。托福《说道文》:扈,尾也。骄横,摩西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通鉴》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追赠
李白》中,却是用以寓意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
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作者了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