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因此采用诵读法进行诗歌品读。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理解白居易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襟,挖掘作品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彰显其时代价值。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诵读《卖炭翁》,理解诗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想象、情境诵读,品读卖炭翁形象,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重点)
3.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以及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教师导入:说起白居易,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补充材料)今天,我们要跟随白居易的脚步去往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制度腐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我们的诗人白居易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有一天,诗人在长安城的城门外,看见了一位?(预设生:卖炭翁。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回答。白居易想,这位老人必定长期——生:伐薪烧炭南山中。因为他——生: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禁不住上前问道:“老人家——生:卖炭得钱何所营?”老人凄苦一笑,答道——生:身上衣裳口中食。看着衣着单薄,在风中瑟瑟发抖的老人,诗人禁不住感叹道——生: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老人却顾不了这
些,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是——生: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心中激愤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卖炭翁》。接下来,老师通过朗读给同学们讲讲这个故事。
二、朗读感知
(一)教师配乐朗读。
(二)请学生自由朗读《卖炭翁》诗歌,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关注重要字词: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三)同学们故事情节图排序活动,理清故事情节。
三、品析字句
(一)品读人物苦中有望
PPT展示问题:细读第一部分描写卖炭翁的诗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展示:品析卖炭翁人物形象的小锦囊
1.这句话用了(    )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  )。
2.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入情入境。
示例:从(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我仿佛看见(在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的终南山,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老体弱的老人。)
预设生1: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
师:有没有同学能就这句诗,做更加细致的分析呢?
预设生2: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读书非常细致,这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首先要上山砍树,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烧成炭。干柴要连续烧四天四夜,湿柴要连续烧七天七夜。这期间日夜不停地添火,而且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这么繁重的工作,由谁来完成呢?对,卖炭翁,一位老人。谁来读读这句诗,读出卖炭翁的艰辛。
生:(朗读)
师:卖炭翁的艰辛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请同学们一起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苦?
预设生3: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注意,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歌非常通俗易懂,但内涵很丰富,这要求同学们学会一字一句细细品味。谁来细细品一品这句诗。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灰暗的颜,的确可怜。来,接着补充。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突出这几个词,“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来,再读。
师:我们会发现,开头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特写镜头,灰的调。
预设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老师来问,同学们来答。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卖炭翁冒着严寒,日夜不停的烧炭,原来目的如此简单,只是为了穿衣吃饭,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
生:也正因此,诗人发出慨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师:这反映出卖炭翁怎样的心理呢?
生:矛盾。
师:是啊,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预设生:我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师引导: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师:再请一句同学来分享阅读感受。
师:非常精彩,鼓掌。这位同学抓住了几个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同学们想一想,卖炭翁此刻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预设1:很开心,下雪了,天气冷了,炭可以卖个好价钱!
师:所以这句话我们应读出一丝惊喜,下雪了,终于下雪了!
预设2:很着急,一大早就运炭去卖。
预设3:路途遥远,路滑难走,还拉着一车的炭,很心累。
师:通过细细品读,我们仿佛看见:卖炭翁从南山向我们走来,越来越近,我们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是,此时的内心还有一丝希望,简而言之,苦中有望。
师:那卖炭翁如此简单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炭被抢走了。
师:同学们,请聚焦诗歌内容,看一看这些宫使是怎样掠夺的?我们一起念出这些语句吧!
预设生:非常嚣张跋扈,“把”“称”“回”“叱”“牵”“驱”“系”等动作可以看出。
师:请男生和女生接力朗读,女生读卖炭翁的部分,男生读宫使的部分,试着将卖炭翁的悲苦和宫使的得意蛮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三)品读人物—苦中无望
钱塘湖春行教案
师:如果说,卖炭翁一开始是苦中有望,那么此时此刻的卖炭翁则是苦中无望。我们猜想一下,卖炭翁可能的结局是什么?
生1生2生3
师:但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卖炭翁是极可能冻死的。读到这,同学们有没有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卖炭翁不反抗?我们认识了卖油翁,今天又认识了卖炭翁,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卖柴翁,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PPT:
  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选自《资治通鉴》第235卷
请同学们对照两个故事,思考:白居易不写卖炭翁的反抗有何用意?
此处给五分钟交流讨论
生1生2生3发言
师:(总结)是啊,这是无声的反抗,未有一字写情,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白居易对农民的同情,对宫使的痛恨,对统治者的控诉,这正是白居易的用心良苦。
(3)拓展升华
通过拓展材料理解白居易的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感受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生:当我们了解完卖炭翁的经历,聆听了他的心声之后,我们都禁不住发出一声慨叹。
提问:如果在诗歌前面加一个感叹词,你会加什么?
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唉!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