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人生平和文学成就,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读出节奏和韵味。
3.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了解诗人
教师介绍唐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诗坛星璀璨,大师云集,光照古今,他们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这两节课所要学习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律,有七律,都是初唐至中唐的作品。每位
诗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所选诗作都是获得极高评价的精品。走进唐朝,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二、诵读诗歌,绘出诗境
1.学生听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听后谈谈初步感受到的诗歌的意韵。
2.学生随情自由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五言律诗可以按照“二三”的节奏,七言律诗可以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读诗。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自己译读。学生自己看注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清诗意。提醒注意“从”的意思是“往”,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荆门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2)互助译读。随机抽取一个中上等的学生和一个中下等的学生互助翻译。由中下等的学生主译,另一个同学和其他同学指正。
4.想象画面,描绘诗境。
(1)教读方法。受格律的限制,律诗篇幅有限,表达的情感内容又很丰富,所以词句中包含的言外之意、字外之景很多,需要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其丰富还原。
发挥联想和想象,需要同学们有一种融合意识,要将自己化身为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诗人的脚去行走,用诗人的眼睛去观看,说山眼前就能岀现山,说水眼前就能出现水,看到动词就要和动词一起跃动,还要通过想象加入事物应有的彩,并且想象一下,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景,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2)自我品读想象描绘诗句。以“我看到_________-”的句式描绘《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
(3)分享描绘,共享美景美情。随机一位同学描绘分享,然后请这位同学再下一位同学来描绘分享。(请学生选学生回答问题会提振学生的兴趣和紧张感,提高课堂效率)
三、诵读诗歌,感受章法
1.一读,读出节奏。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2.二读,读出情感,注意重音和停连。要注意方法的点拨。比如“山随平野尽”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要读得长。“仍怜故乡水”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要和诗人情感交融,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3.请学生个别展示读。这个环节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继续提升朗读水平的作用。
4.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一合”的格局。给学生讲凊这种结构,可以更好地把握般律诗的思路特点。
四、学有所用,自读诗歌
根据学习《渡荆送别》的方法自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要求结合注释,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懂诗意,借助联想和想象读岀诗境。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律诗的章法结构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使至塞上》《野望》,感受律诗的音韵章法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字斟句酌读诗法)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读《使至塞上》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一首律诗。
明确: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次要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把握诗意。再次可以通过关注律诗特有的结构——起承转合来把握诗人思路。最后还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复原诗歌所描述的画面,以便更好
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2.用5分钟的时间按照上述方法自读《使至塞上》。
3.教授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品诗的新方法—字斟句酌读诗法。
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需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必须边读边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能神会。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特别适合读经典。《使至塞上》就是一首经典诗作。
屏显:
(1)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常常是精华所在,请学生试着用这种字斟句酌的读诗法赏析的颔联和颈联。
(2)请学生在诗句的旁边选出最触动自已的两个字,并进行批注。
(3)请学生到讲台前分享交流。
4.教授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品诗新方法—换词体悟法。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用最准确、最有表现力和情感张力的词传递了诗人的意和情。如果不用这个字或者词,诗意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朱自清的《春》,同学们在默写时喜欢把“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写成“清风流水”,这样一变化,诗人想突出风的柔和就表现不出来了,而是变成表现风千净没有沙尘了,不符合作者在春天感受到的江南春风柔美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试着通过换词来感受经典的魅力。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换成“沙漠烽烟起,黄河落日残”可不可以,为什么?“征蓬”换成“枯蓬”,“归雁”换成“大雁”可以吗,为什么?
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分享交流,教师巡视,搜寻优质回答并分享。
(2)你觉得还有哪些字一旦替换,诗情诗意就会发生变化?试着和同学们做一个交流分享
5.请学生体味为什么王维在被排挤出朝廷后还能看到如此奇伟壮阔的景象,还能在尾联含蓄地抒发爱国之情。
(1)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解读鉴赏这首诗。
诗歌品读,要学会知人论世,要让学生学会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要让学生形成
一种探寻诗歌成因的意识,并学会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每一首诗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跟诗人生活的时代、经历、个性、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此项任务,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课堂上只做分享。为了分享更有效,教师应该课前做一个摸底,搜集整理得较精彩的同学来呈现。
(2)由学生代表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侧重介绍《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3)教师评价学生的介绍。
(4)学生研讨补充形成结论。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大唐气象在盛唐时期表现得最充沛,当世之人大多都积极进取,想建功立业,这点从唐朝的边塞诗中就能看得很充分,有思念,更有誓死抵御侵略的豪情。所以,虽然王维被排挤,单车冋边,却依然能看到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温暖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这无不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欲到天的豪迈气概。
知人论世是一种读诗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学会整理和思考,教师只做引导。设计教师评价环节,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什么样的资料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表达才是有条理的。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解读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所以教师最后要明确结论。
二、学习《野望》
1.下面这首诗重点按照字斟句酌读诗法进行赏析。
(1)请学生放声吟诵《野望》
(2)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有哪些词句是不理解的,结合注释自行进行疏通。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3)学生拿出自己查的关于作者王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资料,小组快速分享,看看其他同学所收集到的资料中有没有自己所需要的。
钱塘湖春行教案(4)在以上基本疏通诗意和占有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字斟句酌式批注性赏析。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王绩作为初唐诗人,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野望》是其代表性诗作,值得细细品味。对那些极富情感彩的词语,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发现和体会。
(5)分享交流字斟句酌式赏析批注的结果,并请分享的同学试着把诗歌丰富的情韵读出来。
(6)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补充丰富每个人的发现。
对诗句中学生没有发现的内容教师要进行引导性赏析和补充。
词语要涉及:
“徙倚”“何依”写尽了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苦闷和彷徨,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知道诗人是由于政改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秋”“落晖”这些字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返”“归”这些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