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试卷12
(总分68, 做题时间90分钟)
1.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为”不是文言特殊句式标志的一项是(    )。
A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B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何以汝为见
D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分值: 2
答案:D
解析:A项是被动句,“为”“见”用于动词前,表示被动;B项是判断句,“为”意为“是”,表示判断;C项是倒装句,“为”用在句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汝”作为“见”的宾语前置;D项是陈述句,“为”是动词,意为“担任”,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A、B、C三项均是文言特殊句式,故本题选D。
2. 
下列句子中,不是固定句式的一项是(    )。
A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C 宋何罪之有
D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分值: 2
答案:D
解析:A项“得……乎”连用为固定句式,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能不……吗”;B项 “有……者”连用为固定句式,意为“有个……人”;C项“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为宾语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D项“有”意为“掌握、拥有”,“以”意为“用、通过”,不是 “有……以”的固定句式。
3. 
下列选项中,句式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忌不自信
B 大王来何操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分值: 2
答案:D
解析:A项宾语“自”前置;B项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前置;C项“句读”“惑”宾语前置;D项为省略句,“伐”前省略“廉颇”。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D项为省略句,故本题选D。
2. 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乃尔是 与 过:过错
力就列 陈:展开,施展
则修文德以 之 来:使动用法,使……归附
今由与求也, 夫子 相:辅佐
    分值: 2
答案:A
解析:A项“过”为“责备”的意思,“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该句的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2.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患寡 患不均 ②提刀 立,为之四顾
牛溲马勃 均无贫,和无寡 ②技 至此乎
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②此世所以不传
①既来之,则安 ②师道 不传也久矣
    分值: 2
答案:C
解析:A项①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②句中的“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B项①句中的“盖”用在句首,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始,起提示和强调作用;②句中的“盖”通“盍”,意为“何”。C项两句中的“也”都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D项①句中的“之”为代词,代指“远人”;②句中的“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3. 
给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虎 出于柙,龟玉毁于 中,是谁之过与?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 矣?
    分值: 2
答案:正确答案:①sì dú ②xiàng
4. 
出文章最后一句包含的成语,并分别用文中的语言指出冉有和孔子对于“伐颛臾”这件事的观点。
    分值: 2
答案:正确答案:成语:祸起萧墙 冉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分值: 2
答案:正确答案:(1)(盲人)站不稳,却不去扶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 (2)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封地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财产少而担忧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境内)不。
秋水(节选)                                  庄  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
涣,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磬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C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分值: 2
答案:D
解析:A项“辨”通“辨”,分辨;B项“虚”通“墟”,居住的地方;C项“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D项没有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