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奇谈医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十大功劳.苦丁茶.目木
十大功劳,《本草纲目》无载,大约从清代开始才有人使用,由于药用部分为其叶(也夹杂一些果实),所以处方又作“功劳叶”。
功劳叶长于退虚热,是因为它性味苦寒,既具清热除蒸之力,又具一定的滋养作用,所以阴虚内热者用之颇宜,既无地黄的峻补与黏腻,又非黄柏之有泻无补。我常用功劳叶糖尿病、病属于阴虚内热,证见颧红,心烦,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者。汤剂用量一般以20~30g为宜。
十大功劳的根、茎,药店无售,而药用价值更大,因含小蘖碱,有较好的清泻湿热的功效,草药医多用它痢疾、肠炎、黄疸以及目赤肿痛。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甘肃电站工地作医生,适遇当地痢疾流行,同事许万谦大夫用氯霉素、合霉素乏效,我即携众前往碧峰口,采掘到大量十大功劳根、茎煮大锅药,作及预防之用,收效奇佳。
牛溲马勃十大功劳常与枸骨相混。前年冬天,我在江苏南通小狼山酒店的鱼池旁,看到形态相近的十大
功劳和枸骨各一株,仔细比较,前者叶阔,浆果卵圆形,暗兰,被蜡粉,后者叶小,果实则呈鲜红。二者虽科属不同,一属小蘖科,一属女贞科,但因其形态、作用都相近,所以常常混用。如我读张路玉《本经逢原》时发现,张氏就把枸骨叶混同于十大功劳了。
枸骨叶或功劳叶,经蒸压过后,即为苦丁茶,行销于北京、安徽、浙江。而四川、贵州之苦丁茶,则多用女贞叶。两种苦丁茶之别,在前者浸泡后其味苦劣,很难喝;后者虽然也味苦,但苦后微微回甜,口感稍好一点。
90年代中期,我在欧洲工作时,见十大功劳、三棵针、小蘖等小蘖科植物几乎遍布公有绿地及私家庭院,其植物形态与我国所产殊无二致,且在风雪中亦不凋谢谢,一串串紫、红的浆果,在白雪的掩映下晶莹可爱。不过欧人仅拿它们作观赏之用。我介绍给当地一位医师,用小蘖的根洗净煎煮,过滤后洗眼治目赤肿痛,效果很好。我告诉她,在日本,小蘖的别名就叫“目木”。
泡参
在马来西亚泰安堂工作的时候,看见药柜里用中文大书“泡参”二字,大吃一惊,请药工拿给
我看看,始知不过别直参而已,并不是我家乡出产的泡参。在四川,处方开泡参没问题,但一出川,特别是在北京,你再开泡参,药店的人准会说“没有”、“不知道是什么药”。其实泡参在北京也是有的,不过叫“南沙参”罢了。
南沙参的功用,《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谓:养阴清热,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喉疼痛。这恐怕弄错了,因为养阴清热云云,乃北沙参的功用也。张山雷说“今市肆中北沙参坚实而瘦,南沙参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气味轻清而富脂液,故专主上焦,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性情功用,无甚区别。”(《药品正义》)张先生的意思是二者功用差不多,其实,南沙参与北沙参应该是两种药:①科属不同:南沙参属桔梗科,北沙参属伞形科;②性味不同:南沙参甘淡,性平,北沙参甘寒;③功用不同: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此外,就二者质地而论,北沙参坚实,南沙参空疏,故按唐容川的说法,坚实者用于养阴,空疏者用于补气。
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划分南北沙参的。如以南北为地域概念,则南北沙参在我家乡四川都产。
我前不久还在电视上看到川北山区药农一背兜一背兜地卖北沙参的情景;至于南沙参,从原植物到药材,我见得更多,我亲自采集过的南沙参,恐怕不止100斤。因此,在这里我斗胆地建议今后处方用“沙参”者,即是北沙参;而南沙参,则可改称“泡参”,以示区别。
犹忆1968年,我在北京拜访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当谈及泡参时,蒲老说:这是味好药,其味甘淡,可补脾肺,其体空松,补而不壅。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一类处方时,改用泡参,不仅价钱便宜得多,而且更好在不致助邪。当时我说:泡参毕竟力薄。蒲老说:不然,可以多用点嘛。他说他在成都时曾治一妇女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不统血,家贫无力购人参、党参,用归脾汤加减,方中用泡参至四两(120g),一剂见效,二剂血止,可知其补气摄血的效果也很不错的。
马勃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牛溲马勃,兼收并蓄。”牛溲,即牛尿,但也有释为“牛遗”,即车前草的;马勃则属菌类。以“马”为名,据李时珍说,只是取其“大”的意思(见《本草纲目.马兰》条)。的确,在汉语里,诸如“马路”、“马褂”,也都是言其大,和“马”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马勃能有多大?我在四川山区工作时,曾见到过一堆土豆大小的新鲜马勃,采回来,去掉有点儿韧性的表皮,烹而食之,口感比豆腐还要细嫩。及至几十年后,我在荷兰乌特勒支市度假村的丛林里,见到的马勃则大如人头。记得寇宗奭说马勃“有大如斗者,小者如升杓”,可以证明所言非虚。不过,身在异国他乡,不敢贸然食之,只拖起一个来照了张相。
马勃出土后不几天,经太阳一晒,即化为尘粉,颜也由浅黄、乳白而变成深褐,药用的马勃就是这些尘粉状物。
马勃辛平无毒,有清肺、解毒、散热之功,东垣名方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即腮腺炎)就用它。寇氏方单用马勃,拌以蜂蜜,如丸大,含化,治喉痹咽痛。此外,还有人用它来久咳、失音、吐衄,外科则用它外用疮疡久不收口者。已故名中医章次公先生曾独出心裁地用马勃吞服胃溃疡或糜烂性胃炎,可能就是受到了马勃外用疮口不敛的启发吧。
梓
梓树常有“木王”的美誉,其木材可作家具及雕版刻字之用,所以木匠又称作“梓匠”。虽然现在
早不用木刻版书了,稿成交给出版社,我们仍然沿用古人的说法:“付梓”。桑梓,指故乡,可见古人不仅植桑,而且种梓,这两种树当时应该是极为普遍的。今天桑树还很多,知道梓树的人可不多了。我的第二故乡是四川省梓潼县,即是以“梓树潼水”而得名的,但故乡的人差不多都不知“梓树”为何物,见之,则呼为“豇豆树”,以其下垂的果实长达尺余,略似豇豆荚也。梓树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产,欧洲也不少,我在荷兰乌特勒支市工作时,即见市郊有很多梓树,大可合抱。
梓白皮见载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很简略,只说它“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张仲景《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生梓白皮、甘草、生姜、大枣)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瘀热在里,不从汗解,故发黄。方用麻、杏、生姜发散于表,赤豆、连翘、梓白皮清热于里。梓白皮在方中的作用是清利湿热。近人推广此方之用,湿疹、荨麻疹颇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