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不仅是一种歌曲的体裁形式, 更是一种由诗词、歌曲以及精致的钢琴伴奏所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体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艺术歌曲的特点亦有所概括“其歌词多半采用着名的诗歌, 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曲调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伴奏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特点的概括与艺术歌曲发展的社会背景亦有莫大的联系。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发展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此时正值音乐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人逐步脱离了政府、财阀的保护而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创作作品时没有了局限性,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艺术歌曲在此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音乐史上这代表人物比比皆是, 如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后世的众多作曲家等。
我国的专业艺术歌曲起始于19世纪20年代左右, 此时很多音乐家、作曲家留学西方, 学成归国, 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在这些大作曲家中, 黄自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在黄自先生短暂的一生中, 除了创作大量的艺术歌曲, 还承担了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各类音乐理论课程。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优美、精致、典雅, 流传性极为广泛, 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作曲技法, 因而其所创作的歌曲是当下研究艺术歌曲的范例。在黄自先生的众多艺术歌曲中, 《玫瑰三
愿》以其旋律的优美性、歌词的诗意性以及钢琴伴奏的丰富性流传的最为广泛。如何演唱好这首歌曲?除了具有深厚的演唱功底, 还需要对歌曲的本体特征有着细致的把握, 同时还要求演唱者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学以及美学修养等。
一、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本体特征
《玫瑰三愿》的歌词部分是由民国时期着名词人龙七 (龙沐勋) 先生所作, 当时龙七先生正值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文学, 看到校园里所种植的玫瑰花凋零满园, 引发感慨, 写下了此首脍炙人口的歌词。抒发了词作者面对国家的动荡, 借景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1932年, 黄自先生为这一歌词配上了旋律, 从此成为了我国艺术歌曲中的一朵奇葩。
(一) 歌词之美
歌词与旋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好的歌词成就优美的旋律。《玫瑰三愿》的歌词简洁而不失典雅。开头的连续两句“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蓝杆下”, 意在强调玫瑰花的灿烂盛开, 为后面的花落凋零, 三个愿望埋下伏笔。在强调其盛开之后, 则提出“三愿”,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 最后得出“好叫
我留住芳华”。作者的“三愿”从“自然界”、“人类”以及“自身的愿景”期望玫瑰花常开不谢, 留住当下的盛世美颜。歌词首尾呼应, 借景抒怀, 抒发了作者以对玫瑰花的期许, 希望国家和平、, 人民没有战乱之苦。
(二) 旋律之美
一首优美的旋律所构成的要素有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程以及旋律线进行的方向、乐曲结构等。歌曲《玫瑰三愿》是依词谱曲, 除了这些旋律所注意的特征, 为了达到形神合一, 在谱曲的过程中必然也照顾到了词中所蕴含的韵脚、声调等。首先, 此首歌曲写作旋律时, 在节拍上选用了6/8和9/8的混合拍子, 以8分音符为主的节奏使得歌曲旋律在进行的过程中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了大小调式的交替使用, 整首歌曲的结构分为两段。前奏和连续的两句“玫瑰花, 玫瑰花, 盛开在碧蓝杆下”为第一段, 而“三愿”和最后的结束句为第二段。第一段为E大调, 进入第二段则转为#c小调, 在末尾又转回E大调, 二者是平行关系大小调, 第一段的E大调旋律犹如叙述, 娓娓道来, 第二段的“三愿”则运用小调来凸显其忧伤、悲凉的伤感情绪, 同时在“三愿”的进行过程中, 还运用了自由模进的手法, 犹如文学中的“排比”句式, 逐渐增强这一伤感的情绪。纵观整个乐谱, 其旋律线的形状亦是一种波浪式的, 音程的进行过
程中以平稳进行为主, 亦使的旋律达到流畅性;偶有跳进则渲染情绪, 突出戏剧性。如歌曲“二愿”中的“那”与“爱”之间就是一个大六度的跳进音程, 突出了愿望的本质, 再比如“三愿”与结束句之间的向下大九度的跳进, 则显现了忧伤之感。
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探析凋零的玫瑰
歌曲《玫瑰三愿》词曲皆具有诗意, 内含着深邃的意境, 通过借景抒怀的表达手法, 形象的描绘出了“玫瑰”经受自然、人为的蹂躏。因而许愿不被蹂躏, 花颜常在, 以此抒发国家动荡时期的家国情怀。因而在演唱过程中, 对于其所暗含的深刻思想要明确表达。
(一) 演唱气息处理
歌曲的首句“玫瑰花, 玫瑰花, 盛开在碧蓝杆下”进行了连续两句的重复, 虽然歌词一样, 但在旋律的表现上、情绪表达上则又是不同的。暗含了节拍6/8和9/8之间的交替使用。因而第一句的“玫瑰花, 玫瑰花, 盛开在碧蓝杆下”在演唱过程中其气息应该保持稳定、舒缓、柔和, 不宜过分强推, 要慢慢呼出, 同时咬字要清晰可听。从曲作者乐谱中的表情符合也可以推断出, 首句是柔和稳定的, 整个的情绪是“弱”的。第二句的“玫瑰花, 玫瑰花, 盛开在碧蓝杆下”是与第二
段衔接的句式, 已经是歌曲的重心之所在。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与第一句情绪表达的不同之处。此处演唱者应该使用连贯的气息往外推出, 如叹息、轻叹, 情感自由展开, 形成与第一句的强烈对比。本句中还有一个特的音“#5”, 与之前一个音“5”形成半音级进的效果, 与第一句相比, 对比明显。以“#5”为发展契机, 旋律线开始由上向下发展, 此时演唱时应注意喉音的位置, 而且演唱速度也应该缓和下来, 从而为“三愿”做好铺垫。
在演唱“三愿”的过程中, 由于其采取了自由模进的手法, 其气息应该逐渐增强, 一句一个气口。在三愿中“常好”之后应有换气, 为“不凋谢”这一深切的期望作准备, 同时加入胸腔气息来贯穿全曲的主题意境。在歌曲的结束句处, 速度放慢, 之后再回归原速, 气息逐渐减弱, 在悲伤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二) 演唱字音的处理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往往由于地方方言的不同, 而形成了歌词咬字发音的不同现象。纵观《玫瑰三愿》的众多演唱版本中, 有的将歌曲中“凋谢”的“谢”字读为“xie”, 而有的则读为“xia”, 从而求得歌词韵脚与旋律声调的协和。一词之音, 有没有辨析的余地。回答是有的。因为不同的咬字发音, 其发音的音位是不同的,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的表达相同, 而且无论是“xie
”还是“xia”都是舌面音, 复韵母, 所发之音的位置也颇为相似。但是仔细了解词作者的背景之后, 不难发现“谢”字在此处发“xia”音最为合适。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 直接唱为“xie”, 便违背了原作者的意图。此首歌曲的歌词是龙七先生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时所创作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 其潜意识中便以上海的方言为基准而写作了这首歌词, 因而根据民族地区性的语言特点, 此处的“谢”字还是读为“xia”最为合适, 同时也符合了词作者最原始的意图。
三、结语
黄自先生是我国音乐界的一代宗师, 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这首《玫瑰三愿》更是脍炙人口的一首, 他的旋律优美流畅, 结构简单明了, 表达的形象生动鲜明, 采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 不仅在可听性上给受众带来享受, 同时也给予了受众心灵上的震撼。在其演唱特点上, 除了对音乐本体、演唱气息、特殊字音的处理上有所掌握外, 还需要不断丰富演唱者的音乐、文学以及美学修养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