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诗文神韵——《鸿门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感受《史记》史学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把握传记体写作的艺术风格。
4、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课本、课件
【教学课时】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象棋上楚河汉界历史渊源。
2.关于作品:司马迁/《史记》简介
3.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介绍(课件/视频)辅助学生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词的读音错误。
2.读全文,结合注释回答。
1)本文写了什么事儿?
2)主要人物有几位?
3)复述这个故事,概括。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 概括本段写了哪些事儿?开端,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2. 项羽大怒的原因是什么?(曹无伤告密)说了什么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消灭刘邦来军机大事,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显示了他大破秦军主力后的骄横轻敌的神态。出语虽短,勾勒出,战云密布的紧张气氛,刘邦项羽之间矛盾已经到一触即发的时。
3. 范增献计前交代插叙了哪些内容?两军兵力情况和驻地,力量悬殊,严重对峙局面。
4. 范增是怎样献计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力劝项羽采取果断行动,消除后患,远见卓
识的谋士,附之观星象的封建迷信,敦促其下决心。急击勿失:命令的口吻,突出其自大。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课文第2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鸿门宴故事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人“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劝说项羽。
2.项伯与张良的对话比较。
项伯身居高位,为一己之交,在紧要关头竟被其主,不辞星夜之苦,跋涉四十里,私见敌营谋士张良,泄漏军机大事,实质与曹无伤完全相同。对友人关切备至,语言恳切。
张良,亡去不义,和项伯背逆项王之私形成鲜明对比,但并未引起项伯之羞愧,仍候于帐外,充当内奸,实在可鄙。
3.张良与沛公的对话。
刘邦,语言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摆出坐以待毙的样子,征询张良意见,对鯫生先应后怨,先硬后软,流氓本性,曲笔写丑态。
张良,恭谨多谋,忠心无二。作为谋士,临变不惊,处事有方,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位置,使刘邦对自己绝对信任。委婉探寻。
4.三者的对话。
刘邦,了解关系拉拢项伯。
问年岁大小,为施以逢迎拉拢伎俩做准备。
兄事之,措词委婉得体,惯于市侩性。
先从感情里抹上软化拉拢,卑躬折举,极尽殷勤,善于权变。
动之言词表白原因,不敢岂敢,假装屈从。
笼络项伯,以其恭顺虔诚的一套,虚伪的说辞,把野心变成忠诚,狡猾阴险,善于权变。
对项羽称臣,直呼其伯。巧言令,善于权变。
5.项伯见项羽的描写。
项伯,具,刻画其效尽内奸、走狗的嘴脸。对话的内容,先说刘邦的功劳,再以封建伦常之义,打动企图贪图义的虚名的项王。接着,提出要求。
项羽,对充当内奸,充当说客,不予追究,反而言听计从,足见其沽名钓誉,政治上幼稚?丧失警惕,为下文鸿门宴斗争失利张本,贪图仁义虚名。
6.张良说:“沛公今事其图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间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小结:这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文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伏笔。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讲述第3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羽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块”,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对话看出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
提示:并木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刘邦,拉老关系,声声将军,口口称臣,以博得项羽息怒欢心。低首下心,奸诈,不自入关,虚情假意,对将军惦念,巧言善辩,消除隔阂。
项羽,疏于戒备,供出告密者,骄傲自恃,直率少谋。
范增,老练多谋,远见卓识。
3.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在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木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间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个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峻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木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3、4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决,危机依然四伏,项在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提问:刘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登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息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四、小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序幕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发展 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 三起 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
三落 项王不应、项伯翼蔽、项王赐酒
结局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刘邦、项羽自白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形象
(刘项比较
(A)从描述刘项言行的词汇看其人格
(B)从描述刘、项态度的词汇看其人格
对人的态度。
对事的态度。
对物的态度。
(C)从描述随行成员的词汇看刘、项的不同人格
3)张良、范曾、樊哙形象
2.探究原因
试根据《鸿门宴》的内容简要分析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的原因。
参考:“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共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