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高中教材作文素材集锦
领会多样人生态度
(一)诗意栖居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独立不羁:《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
(三)忧国忧民:鸿门宴故事《登高》/ 杜甫
(四)乐观旷达:《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自然情怀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朱自清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兰亭集序》王羲之
1.看重生与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王羲之由游乐而生感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死生亦大矣”的积极态度,生命或者腐烂,或者燃烧。他否定了古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用对书法、文学的执着对抗生命短暂。可见,生命的过程固然不能延长,死是无法回避的,但个体生命却可以通过燃烧生命的激情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实现饱满的生才可以无憾地死。
【相关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2.交流能发挥出人潜在的才华。兰亭会为各个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机会。在集会上,每个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尤其是王羲之通过这次集会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奇文《兰亭集序》。由此可见,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闪现出璀璨的火花。
【相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我们各有两种想法。——佚名
伟人魅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沁园春·长沙》/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造我们的学习》/
《反对党八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沁园春·长沙》
适用话题:胸怀天下,家国情怀,雄心壮志,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等主题。
独自伫立在洲头,眺望着湘江的流水、层林尽染的山峰、中流击水的飞舟,回忆起青年时代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携手同游、商讨国家大事的经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让他思绪万千,面对山河,不禁发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要由什么主宰呢?历史永远不能缺失青年的身影,百年前“恰同学少年”的他们怀揣如火般炙热的革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造旧世界。
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一)人道主义
《大战中的插曲》/
(二)奉献精神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荷花淀》/ 孙犁 
《党费》/王愿坚 《百合花》/ 茹志娟
(三)家国情怀
1.烛之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论说艺术、大局观、家国情怀、临危不惧、责任担当、赤心报国等主题。
事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使秦解围,烛之武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借口拒绝郑伯;郑伯检讨自己未能早用之过,再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相激励,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1)大局观、家国情怀、临危不惧、责任担当: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烛之武虽然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天下救济苍生的路径,所以当面对国家危难之时,烛之武能不辱使命。在说服秦伯的言辞中,一方面足见他对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表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有勇有谋之士;另外一方面,足见他语言表达能力之强。
(2)“格局决定胜局”,为人要有大格局,方能取得大成就。烛之武早年未受重用,郑文公在危急之时才想起他,尽管烛之武心中有怨,但国难当前,他还是选择既往不咎,孤身赴难,以一人身易郑国安。
(3)做个时刻有准备的人:烛之武“夜缒而出”,完美地劝退秦师,因为他蛰居时无时无刻不在蓄势,了解天下局势,才能抓住机遇说服秦穆公退兵。
(4)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把握住国家危亡的机会,把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相关链接】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机会不会上门来,只有人去机会。——狄更斯
①与下属坦诚相见、主动认错才能赢得人心、获得帮助。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说服别人要抓住利害关系、讲究方法。“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小不忍则乱大谋。子犯请击之。公约:“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人物故事简介:
张良劝刘邦选择暂时隐忍保持实力。又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顺利脱险,不枉刘邦赞叹“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子房”。
君子喻于义:张良的“义”在于项伯连夜劝他逃亡以自保时的直言拒绝,在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招来樊哙为他解围,在于沛公逃走后为之献宝善后……张良能够得到刘邦器重,能够青史留名,他舍私利取大义的智慧不容忽视。
运用示例:“喻义行义”,方能铸就非凡人生。张良秉持“大局之义”、明晓“忠君之义”、践行“舍身之义”,淋漓尽致地发挥作为一名谋臣的作用,助推刘邦成就一番霸王之业,实现个人价值,名留青史;苏武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宁愿卧啮雪、咽旃毛,也坚决不降于匈奴,躬身力行“忠贞之义”,历来为后世传颂;伟大的革命烈士林觉民先生,于“大国”“小家”两者间割舍,最终坚决站在国家大义的立场上,公而忘私、为国舍家,毅然投身革命,身虽死而神不朽。他们不是轻视生死,而是看重生的意义才选择克制、牺牲。今天,先人已故,但是他们喻之行之的大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以此成就更好的自我,创建更好的时代。
(四)谏官篇
1.魏征(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为人身正,则无愧、无惧
运用示例:“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魏征身为人臣,一身正气,故数谏而心中未尝忧虑祸患,此不负心也;孙向波向突然晕倒的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救活了老人却压断了老人十二根肋骨,虽被老人起诉但孙向波从不后悔救人,法律维护正义最终宣判孙向波无需承担责任。我们应不忘初心与正直立世,如此,人生无憾矣。
2.欧阳修(欧阳修《伶官传序》)
人物故事简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他虽身居高位,尽职尽责,辅佐君王;他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编修《新五代史》,旨在警诫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适用话题:勇于担当,生命更有重量
欧阳修身为谏官,为天下勇担以文为言、辅佐君王的重任。《伶官传序》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崛起后失败的史实来告诫北宋皇帝要慎重对待“人事”,勤于治国。用文章之法来承担起“事君、为民”的责任,还提携了一大批文才后辈,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真可谓“文、忠”也。
3.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
适用话题:责任担当,香草美人,求索奋进,勇于变革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始终以国富兵强、民众幸福为己任,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而顾盼庙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以求自保,他置生死于不顾,只愿国家祥和清明。
(五)君王篇
1.楚怀王(司马迁《屈原列传》)
适用话题:虚心纳谏(反例),缺乏远见、主见的后果
故事简介:楚怀王在屈原的辅佐下,楚国的国力日渐强盛。内有美政,外有联盟,实力强大。楚怀王却识人不清,任人唯亲,内经不起身边的宠臣宠妃的挑唆,寒了忠臣的心;外经不起秦国的诱惑和哄骗,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楚国的未来。
2.刘邦(司马迁《鸿门宴》)
适用话题:隐忍,示弱,韬光养晦,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善于利用人才
故事简介:刘邦到了咸阳,企图封城称王,项羽得到消息后盛怒之下要攻打刘邦。刘邦在项伯告密之后选择了向项伯示好,约为婚姻,还以长者的礼仪接待他,解释自己的忠心;鸿门宴上刘邦也是对项羽称臣,甘居其下,项羽因此放松了警惕,后在张良与樊哙的帮助下,刘邦借机逃脱,保存了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