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3.分析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
4.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通过项羽与刘邦性格的比较,一分为二认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联系
【教学方法】
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人生要经历无数道门,有形或无形的门改变了无数人的路,“长门”让阿娇以泪洗面,“水门”让里根黯然下台,“凯旋门”是胜利的必经之路,“罗生门”充满了两难抉择,“三重门”让韩寒一举成名,不管门前站立的是谁,门隔开了空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口呼“阿门”不如开启世界上最广阔的门“心灵之门”。秦朝末年,有两个江苏人在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之后站在了“鸿门”的“王的盛宴”上,谁能掌握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一课,就能明白。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了解《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相关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4.解题
①鸿门,地名,在新丰
②宴,宴会。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飨(xiǎng) 鲰(zōu) 卮(zhī) 玦(jué) 瞋(chēn)
戮(lù) 哙(kuài) 戟(jǐ) 眦(zì) 跽(jì)
彘(zhì) 啖(dàn) 俎(zǔ) 芷(zhǐ)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旦日飨士卒:犒劳
②范增说项羽曰:劝说
④鸿门宴故事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活动2:解读内容
1.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明确 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 文章开头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明确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思考2】鉴赏第二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
②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
③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
④固不如也:副词,本来;
⑤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
⑥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
⑦不如因善遇之:趁机,借此机会;
⑧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⑨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⑩要项伯:通“邀”
活动2:解读内容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戮力攻秦:合力;
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⑤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
⑥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保护,掩护
活动2:解读内容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
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
②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
③臣死且不避:尚且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
⑤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
⑥刑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施加肉刑
活动2:解读内容
1.第四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樊哙闯帐,樊哙义责项羽。
2.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座,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明确
三起:①“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②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③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①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②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③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思考5】鉴赏第五段至七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是
②乃令张良留谢:道歉
③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④四人持剑盾步走:逃跑
⑤道芷阳间行:名词动用,取道
⑥沛公则置车骑:于是
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
⑧再拜献大王足下:两次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⑩拔剑撞而破之:表顺承关系
⑪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⑫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于是
活动2:解读内容
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明确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从小路 走;
三是 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 项羽:“受璧,置之坐上”; 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 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貌似不经意,实则字字千钧。他既照应了开头,又在对比中凸显刘邦、项羽的性格特。项羽全无心肝,出卖了曹无伤,刘邦却不动声,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心机之深,处事之果断于此可见一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