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原文注释翻译]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1)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钱塘湖春行古诗翻译及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
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汉族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五十首和《秦
中吟》十首,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诗人。
    (2)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卖炭翁原文与翻译》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
    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第二篇:《卖炭翁 翻译》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她满脸尘灰,烟熏火燎的颜;两鬓花白,十个手指头被火熏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碾着冰雪,赶往集市去卖炭。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休息。
    有两个人骑马扬鞭,轻快洒脱地来了,那是谁呀?一个是穿着黄绸衣裳的太监,另一个是穿着白衫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上称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赶着炭车,往北就走。
    那一车木炭,有一千多斤重,宫使赶着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系在牛角上,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第三篇:《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坏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
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钱塘湖春行原文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