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土豆的儿子骄傲吧
一次开会,一位教育界的老领导说了段很实在的话:“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子,进而瞧不起学习差的学生,宠着学习好的学生。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长大了大都生活在你身边,说得世俗点,你以后遇到什么事还会去他们办呢。学习好的学生,长大了可能就远走高飞了,很多从此杳无音信,一辈子你们也不会再见到一面。”听完了这段话,与会的老师有很深的感触。
  其实,在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孩子读书,希望每个孩子长大都出人头地,然而偏偏有的孩子“不争气”。于是长大了,有的孩子飞到了他向往的地方;有的则原地不动,一辈子在父母身边。
  如果父母尚年轻,“不争气”的孩子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如果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便会觉得离不开他们了。
  “不争气”的,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会悉心照顾着他们。父母想吃什么可口的饭菜了,他们会第一时间端来;父母病了,他们会第一个把药递到手里;父母需要扶持了,他们随时都是一根结实的拐杖;父母腰腿不舒服了,他们会经常伸出温热的手给按摩筋骨……
  远走高飞的,可能随时给父母寄回不菲的钱,但钱能给父母做一顿饭吗?远走高飞的,每年或许能回来跟父母团圆几日,然而那快乐的时光像过节似的,转瞬而逝。远走高飞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把父母接去住一段时间,但父母也许住不习惯,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远走高飞的,为了照顾父母,多想在城里给父母买一套房子,但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实力?
  这是我自己的真切体会。
  我的爸爸妈妈在老家成了“空巢”老人。我们哥仨都在外面打拼,80高龄的爸爸妈妈在老家相依为命。爸爸没什么老病,身体很硬朗,能做一些零碎的活计。妈妈的脑血栓后遗症不太严重,虽然腿脚不算灵便,但还能坚持着做点儿饭。谁料到,去年春天妈妈突然咳嗽不止,到医院一查已到了肺癌晚期。妈妈离去前的几个月,我们哥仨工作上都有一摊子事,不能长期陪伴在妈妈身边。正在我们着急的时候,二毅然站出来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挖土豆她搬回来住。那一阵子,二为妈妈做饭、喂饭、端屎、端尿、洗衣服、换尿布、梳头、洗脸……其实,妈妈没得重病时,二也隔三岔五往家跑,今天送回点儿好吃的,明天带回几瓶药,后天回来给拆洗被褥……邻居们都说,妈妈这闺女可没白养。
  我们哥仨在当时的农村来说都没少读书,哥哥和弟弟读到了高中,我读到了师范;二对读书没兴趣,只读到小学毕业。我们哥仨在外面都有了一份工作;二在家务农,二十几岁嫁到了离我们老家不远的一个山沟儿里。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英国首相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之一。一次,有人问丘吉尔的母亲,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母亲回答说:“是的。但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试问,我们能否像丘吉尔的母亲那样,为“挖土豆的儿子”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