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形象的古诗词
凯风
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苏轼·挽词
柏舟高节冠乡邻,绛帐清风耸搢绅。
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当年织屦随方进,晚节称觞见伯仁。
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 
刘鹗·戏题婴儿图
大儿初脱怀,小儿犹恋乳。
凯风棘成薪,母氏亦良苦。
人生襁褓中,焉识母如此?
兹图用情深,人应尽为子。
    “凯风”即南风,意思指和暖的风,常用来比喻母爱的温和。《诗经》中的《凯风》一篇,可能是最早的感念母亲的诗歌之一。其诗反复吟唱“凯风自南”,用来表达母亲的“劬劳”、“圣善”,又用“黄鸟”来代指子女,希望孝顺母亲、报答母亲。苏轼之诗为代人挽母,尾句“凯风吹尽棘成薪”即用诗经之意。刘鹗为元代人,也用《凯风》之意成诗,虽未戏题,亦见真情。
春晖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胡奎·题望云图
何山无白云,游子心独苦。
千里万里间,见云思见母。
白云有聚散,儿心无已时。
北风何栗烈,吹裂身上衣。
母居泽山阳,倚门怀远道。
何以报区区,春晖寸心草。 
杨维桢·春草轩
草生西堂下,沱水含清漪。
皓发在堂上,游子今已归。
大儿佩紫绶,小儿著绯衣。
严君亲受礼,慈母旧断机。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
愿持此日意,永报一春晖。
描写母亲的诗歌
    “春晖”即春日的阳光,孟郊《游子吟》用来比喻慈母之恩,从此成了慈母的经典意象。孟郊作《游子吟》时并非少年,而是已经年过半百,但在母亲面前仍是一个孩子一般,如“寸草”般享受“春晖”的沐浴。胡奎为明代人,其诗用白云聚散寄托母子的别离情境,而结句则直接用孟郊诗意。杨维桢之诗通过描写大儿、小儿表达母爱,尾句同样用“春晖”寄托报答母爱之意。
王冕·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陈献章·留别诸友
台书春晚下渔矶,中岁行藏与愿违。
鸥鹭自来还自去,江山疑是又疑非。
难将寸草酬萱草,且著鹑衣拜衮衣。
但得圣恩怜老母,满船明月是归时。 
俞士彪·忆母
北堂萱草。渐觉垂垂老。甑釜生尘寒夜悄。添得鬓丝多少。
啼螀四壁凄凄。停灯犹缀残衣。忽见满阶霜露,伤心病子天涯。
    诗经云“萱草忘忧”,而后萱草亦用来借指母亲,“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王冕之《墨萱图》共有二首,都是借物抒情,以萱草描写母爱和慈孝之心。另一首为:“萱草生北堂,颜鲜且好。对之有馀饮,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游子
未能归,感慨心如捣。”陈献章诗题下有“时赴召命”几字,应是别家远行之作,颈联、尾联表达思念母亲之意。俞士彪起句便用“北堂萱草”起兴,游子思念家中老母的感情如见纸端。
针线
郑燮·李氏小园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林掞·狱中闻母丧
手执家书悲故乡,萱花一夜老高堂。
忍看泪滴成流水,愁听机声过短墙。
身上衣裳针线旧,眼中形影梦魂长。
杜鹃不惜王孙恨,啼断东风几夕阳。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古代“针线”是形容女人的常见意象,每每用来描摹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留恋之情。《李氏小园》之作者郑燮即郑板桥,李氏小园为郑板桥友人居所,郑板桥常到此题诗作画。此诗写老
母为儿缝衣,艰难而劳累,对比自己衣衫尚且单薄,而结尾穿与不穿的矛盾之情更让人动容。林掞之诗自己尚在狱中,念母之情又翻一倍,“身上衣裳针线旧,眼中形影梦魂长”,前句为眼前情景,后句为追忆怀想,不忍卒读。蒋士铨诗朴实平淡,颔联、颈联看似细碎,恰恰写出母爱的无微不至,尾联则是作者为人之子的孝心和惭愧。
高堂
魏野·送孙磻西游
贫居胜富贵,况复是贫游。
前路谁青眼,高堂母白头。
秦山晴望好,陇水夜听愁。
早作归宁计,逢欢莫滞留。
刘宰·月桂辞
芳菲菲兮月之桂,子之家兮传芳世世。
月之桂兮古犹今,往则得兮子宁不嗣音。
冠鹖冠兮谢章甫,司征商兮河之浒。
更兼官兮部运,幸讫事兮无忤。
归来兮归来,倚门怅望兮高堂慈母。 
周映清·将入都门
高堂有阿母,日夕层楼间。
抚我不离膝,慈训日以娴。
齐肩得予弟,嬉戏承欢颜。
生女亦如儿,同此顾复艰。
儿生能反哺,尚有莱衣斑。
女生终辞家,去去何时还。
    “高堂”的本意是高大的厅堂或华美的屋子,后来也用来代指父亲或母亲。李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李颀诗”岁夜高堂列明烛”,都是用的本意。魏野诗“前路谁青眼,高堂母白头”一联,前句感慨客路艰辛、受尽冷眼,正因如此更是怀念母亲和家的温馨,高堂之上,老母白头,判儿早归,何等辛酸。刘宰诗为杂言体,以“月桂”起兴,颇有些浪漫气息,而尾句连连呼唤“归来”,挂念倚门怅望的高堂慈母,便有一唱三叹之感。周映清诗回忆了母亲对几个儿女的照顾,描绘细腻,最后的感叹不必苛求“重男轻女”,时代使然,况且其中也不乏对亲人的思念。
家书
陈繗·寓金陵寄家书
乡里人归我未归,家书一纸寄阿谁。
砚中滴泪浓磨墨,笔下伤心乱写诗。
梦到北堂惟母接,望穿南极只天知。
此书莫向堂前读,灵爽如闻也痛悲。 
李慈铭·伤乱忧家
未奏清淮捷,天涯阻贼烽。
雪深三月暮,路绝一身穷。
国事嗟何及,家书杳莫通。
何时能奉母,避地乱山中。 
邵熉·得家书
惊喜家书至,开缄虑万端。
岁荒追赋急,母病仗医难。
乞米邻家遍,无衣稚子寒。
恐伤羁客思,重叠写平安。
    古人没有电话、,联系全靠书信,而路途遥远,有时书信难寄更让人唏嘘。“家书”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比如“家书到隔年”等,用来寄托母子之间的思念之情自然是真情流露。陈繗之诗欲写家书不知向何处寄,梦中与老母相会,而“惟母接”下一“惟”字,让人颇生凄恻之感,也有后一句“望穿南极”遥相呼应。李慈铭诗写于战乱之时,将国与家关联在一起,国之难即家之劫,让作者生出携母避居山中的感慨。邵熉诗的写作背景是接到母亲的家书,这本是意见惊喜万分之诗,但是作者笔锋一转,颔联、颈联均写愁苦,母病难医、稚子衣寒,而尾联为了不让游子挂怀,只是写了“平安”之语,这种章法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夕阳
黄庭坚·初望淮山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林弼·题老牛舐犊图
夕阳芳草满林皋,舐犊乌犍耸骨毛。
乳哺愿令儿长大,力耕要似母勤劳。
南山夜半犹叩角,渤海春深总卖刀。
谁识当年怀爱意,慈乌背上晚风高。 
顾炎武·先妣忌日
风木凋零已过时,一经犹得备人师。
闻丝欲下刘鬷泣,执卷方知孟母慈。
秋雨秀连中野蔚,夕阳光起北园葵。
无穷明发千年慨,岂独杯棬忌日思。
    日薄西山,夕阳西下,这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是人生中的暮年,用这个情景渲染年事已高的母亲自然在情理之中。黄庭坚之诗写别家的感怀,首联离家时正值冬日,而一转眼便已到了仲夏。漫长的时光之中,作者想象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又联系到自己浮生劳累、多病多愁,不禁哀伤满怀。尾联只有在夕阳中怅望才得消减一二,这里的夕阳,既是实情实景,也是作者对母亲形象的塑造。林弼诗写“老牛舐犊”,老牛对小牛的爱,与生活中母亲对儿女的爱一般,颔联写得情真意切。顾炎武诗写于母亲忌日,颈联雨后夕阳洒满北园,使人生出无穷感慨。
白发
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王彝·春草堂
几见春风吹草青,一身偏自念初生。
从今白发应重绿,岁岁春来母子情。 
周一士·忆母
身在青山里,心悬白发前。
饥来驱我去,老合抱孙眠。
习懒诗成癖,除愁酒亦仙。
定知贫有骨,差取世人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