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沈兴耕    提要: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①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传播活动的总设计;②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③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编辑人员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中期“组织者”,最后“把关者”。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要体现政治。一张报纸,特别是一张党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这些能否准确地得到体现,关键要看编辑;编辑部的意图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要看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否得到最佳的体现,同样要看编辑;广大读者的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还是要看编辑;报纸办得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编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基本结论。   但是,同样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要办好报纸,没有记者不行,但没有编辑更不行;轻视记者是不对的,但轻视编辑更不对。一张报纸的水平如何,自然与记者的水平有关,但最后却取决于编辑的水平。那么,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   一张报纸不仅要符合传播者自身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各类或特定的读者的需要。因此就有个设计的问题。设计又分不同的层次,既有战略设计,又有战术设计,还有战役设计。一般说来,战略设计指的是宏观的设计、长远的设计、大政方针的设计,比如编辑方针的制订就属于这种设计。编辑方针是办报方针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人员在编辑报纸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战术设计往往指中观的设计,是较长时期、较大范围的报道设计,诸如年度计划的制订以及类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等报道计划的制订,等等。
战役设计更多的指微观的设计,是具体报道计划的设计,比如一个典型报道计划的制订,或者一个版面的设计,等等,大体都可归入其中。上述层次的设计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而要完成这些设计,又非编辑莫属。   当然,不同层次的设计者是由不同层次的编辑扮演的。比如,制订编辑方针的工作,一般总是由报纸的决策者,即编委会和总编辑来承担;而报道计划的制订,则往往是相关的编辑部主任执行的,也有的是在分管编委的指导下完成的,重大一点的还要报编委会批准;至于组织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稿件、指挥记者,选择稿件、设计版面等,基本上是由编辑组长或版面主编完成的,当然要得到相关上级领导的认可,少数重大稿件的组织、重要版面的设计,报社负责人也会直接参与。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不同层次的编辑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说编辑是办好报纸的设计师,或者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则是十分贴切的。   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编辑部每天都要从不同的渠道收到大量各种不同的稿件。对记者(作者或通讯员)来说,这些稿件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成品,有的甚至是相当不错的成品;但是,对编辑来说,这些稿件可能只是素材,因为他的“成品”则是一张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部意图的报纸。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选择和加工,而这后一项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创作”。当然,这种“再创作”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添加,更不能改变事实。   新闻编辑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单篇稿件进行“加工和强化”。如前所述,编辑应该比记者“高出一筹”,否则,他对收到的稿件就很难把握好,既不能发
现稿件的问题(这里指的主要还不是一般的疏漏),也难以使稿件的内容得到升华、形式得到完善。我们说编辑应具有“点铁成金”的本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另外,由于所处岗位不同,编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一般也要强于记者。这就决定了编辑对记者的稿子进行加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编辑修改稿件,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订正事实、深化主题、润文字等,长期以来大家都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一些很有经验的编辑近年来在加工稿件时,又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为了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他们并没有对原稿进行大增大减、大涂大抹,而是采用在文前或文中加插“编者按”的形式;为了使稿件增加一点文采,编辑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写上几笔自己经历的事情,或者增加一点历史文献的相关资料,等等。以上做法这几年在人民日报上经常出现,它不仅使稿件中潜在的东西被点破了,增加了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稿风格,效果非常好。   再一点就是“由头”和“搭窝”。新闻报道时效性强,有些稿子本身相当不错,但由于时过境迁,报纸就不好再用了。还有些稿子看上去事情较小,但很有新意,由于受到某种“规格”的限制,在一些严肃的大报尤其是要闻版上也难以刊出。要使上述“死稿”变“活稿”,让“小稿”上大报,编辑就得想些办法,而且主要不是采
取对稿件本身进行改造的办法。下面有两个具体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997年春,人民日报组织了十几位记者采写了一组9篇的稿件,主要讲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总题目叫《东部的转变》。可是这一年大事特别集中,这组稿件无法按原计划在一版职业规划书模板>怎样弄透明皮肤
头条集中推出,眼看快到9月份了,党的十五大马上就要召开,再登这样的稿子似乎也不大合适,十五大以后登更不行,因此当时大家都有点着急。   这一年的5月29日,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经济部的同志据此又着重从经济工作的角度,撰写了《最大的国情》、《无悔的选择》等6篇稿件,也等着到好版面推出去。   时机终于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人民日报马上开设《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的新栏目,但现有存稿的分量显然不够。于是编委会的领导同志研究决定,把上述两组稿件纳入新专栏之中,分为“学习篇”(学习同志的讲话),“实践篇”(《东部的转变》),又加了个“成就篇”,连续在一版显著位置、多数为头条刊出。这组稿件取得的异乎寻常的效果是事先未曾想到的,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华社有一位部主任评价说,人民日报最近发的一组述评“棒极了,读了让人信服”;海外有的媒体还在头版头条刊登反应文章;三组报道尚未最后登完,一家出版社就来约稿,要求出单行本。这件事说明“由头”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说明编辑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前几年,人民日报开设的《顺手拈来写变化》、《我看改革十八年》专栏,以及在此之前开办的《凡人新事》专栏,使得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和平凡普通的劳动者的事迹,不仅上了党中央的机关报,而且上了要闻版,有的甚至上了一版头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就是“搭窝”的价值。   编辑即使对某一单篇新闻稿件进行加工,有时也不能就稿改稿,而要考虑整个版面以及整张报纸的需要,这就难免要进行“强迫性”删削,甚至还要改变稿件原有的体裁,等等。   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使某篇稿件变得重要起来从而扩大影响,是编辑人员进行再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李清照作文
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讲的是苏州一位普通女工此前不久给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市委书记杨晓堂写了一封信,举报苏州宝碟公司“制黄”盗版毒害她儿子的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读者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称赞人民日报的报道“5月14日是什么节日
强烈反映了人民的呼吁”,“说出了读者的心里话”,“表明了党和政府坚决开展‘扫黄打非’的决心”。这条新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为人民日报的编辑对这篇报道所做的突出处理。具体来说就是:①放在头条位置;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③全文文武线(粗细并行的双线)加框;④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举报信内容,全部加大字号并改成黑体。对于一篇普通的读者来信,如此集中地强化运用了多种编排手段,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否则,我们就不好理解这样的事实,即:此稿并非人民日报的“独家新闻”,而是新华社发的通稿,好多报纸都及时刊登了,为什么却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呢?处理不突出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多篇稿件进行“组合和搭配”。不同的稿件实行不同组合,一篇稿件与不同的稿件搭配,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报纸编辑学所讲“版面语言”的一种巧妙运用。这种组合和搭配不仅是报纸“发言”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为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8年春,印度瓦杰帕伊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国际社会予以强烈谴责。这时他们又不顾事实地说什么,之所以要进行核试验,是因为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这一下使得好不容易得到了改善的中印关系又复杂化了。印度政府的所作所为显然也不符合印
度人民的根本利益。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印度总理首席秘书不得不对记者说,印度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第二天,也就是5月22日,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这条消息,但同时   1997年8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版面。又刊登了另外一条消息 :《印度试射多管火箭》。两稿并列在一起,标题大小、字号、字体完全一样。在这里编辑没有发表一句议论,但读者看后肯定会想到一个问题:印度要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宣示,到底有多少诚意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国政府没有发表声明,报纸也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编辑人员通过在版面上巧妙的组合编排所发表的“看法”,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独特的,是声明和评论不能替代的。   编辑人员在采用这种编排方式时,一定要注意看对象,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简单地照搬前人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做法。在这个问题上,强调“政治家办报”显得特别重要。   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   编辑出版一张高质量的报纸,是报社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she的新歌
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编辑部的工作为例,直接以编报为劳动对象的人员就有记者、评论员、检查人员、校对人员、资料人员、图片和电讯接收人员、广告和发行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等,还不包括为它提供行政、后勤保障的大量工作人员。这些同志的工作处于不同的环节,其任务是具体的,又是分散的,但他们的工作无一不同编辑工作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只有编辑工作才能把以上各项工作衔接起来。如果再具体考察一下上述每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其本身也是分散的。比如记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一篇篇稿子,要把这些稿件集中起来编成版面,只
有编辑才能做到。   其实,一张报纸的编辑出版,光靠报社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报社外部人员的共同努力。试想,如果没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广大读者、作者提供大量的各类稿件,没有有关方面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我们的报纸能够办得下去吗?但是要把这些人员及其力量组合起来,还得依靠编辑。   这一切说明,编辑工作不仅是一项串连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合成工作,总起来说,就是一项社内社外、方方面面各类业务的集大成的工作。   当然,“集大成”不是简单的“归大堆”。由于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编辑人员还必须有强烈的“把关”意识。编辑人员不仅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而且是中期“组织者”,同时也是最后“把关者”。他们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文字关。无论什么问题和差错,如果说在前面各个环节出现后还有人帮助纠正的话,那么只要通过了编辑这一关就无可挽回了。报纸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如同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扑住99个“点球”是应该的,一旦漏掉一个就麻烦了,甚至是“烦”。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