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观后感600字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
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
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
一幕。
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初一三班曹姝
篇二:昆曲600年观后感
昆曲600年观后感
数学学院10级4班陈超100204049
昆曲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作为90后对戏曲一直没有多大爱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戏剧鉴赏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介绍后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现代的一些技术手段像一幅画卷缓缓的向我们展示了昆曲兴衰变幻的600年。余秋雨如是说:“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引用《牡丹亭》里面的句子“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我觉得昆剧有一大特点就是像变魔术一样:观众知道那是虚的,演员也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观众和演员都那么投入地逼真地把它处理成真的。这就是艺术和戏剧的魅力与特点。但是通过片子了解到了昆曲现在面临的瓶颈,现在的人们似乎对他不感冒。
最近爱看非诚勿扰有次看到一个能把中国
话讲的跟外国话一样顺的老外说,昆曲是他看过的最棒的艺术,当时那是一个激动啊。崇拜之情油然而起。当时我们室友还发表了一些戏曲的看法,她说在童年时代也喜欢过黄梅戏这种号称还比较能接受曲艺,但是有次在电视上看了青春昆曲(名字忘了)之后,还是不知道,在把一句人话抻成面条一样长唱出来的过程中,观众到底在听些什么。不知道昆曲、或者京剧,到底怎么算好,怎么算不好,到底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渴望什么样的精神愉悦?曲艺这些年一直不流行,作为中国人我也觉得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下来,流传下去。可是为什么大家就都不喜欢戏曲了呢?我觉得,是因为戏曲和现代生活的节奏无法统一。过去人门坐轿子听曲儿看戏;现代人坐飞机坐火车用手机,RAP里一个字要掰成两瓣唱还嫌不够快。戏曲所蕴涵的温柔的、含蓄的情绪根本打不动”想唱就唱”的年轻一代。在戏曲里经常看到女孩子看见心仪的对象会害一个羞用手帕挡着脸的这种东西应该不会让现代的野蛮女友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呢吧。但是,如果用戏曲的形式表现现代的内容,这种很现代的词又让大家觉得别扭。这种形式用来表现古代的内容可能要好些吧。不过事物的发展有他的自然规律。《昆曲600年》里面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的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或许有一
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 ——《前世今生》
篇三: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
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
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
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