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宣城写的诗词|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解释】(1)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2)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3)北楼:即谢朓楼,是南朝齐代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
  (4)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1)请从诗中任选两句,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3分)
  答:“夹”写出了宛溪和句溪交汇的特点,“落”字将双桥写成从天而降的彩虹,化静为动。
  “人烟寒橘柚,秋老梧桐”中的“寒”“老”二字显得新鲜而贴切,因为“寒”、“老”二字既写出了秋的苍凉,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落寞。
  (2)诗人为什么怀念谢脁?如何抒发这份怀念之情?(4分)
  答:通过怀念谢朓这位前代诗人来抒发自己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情。诗人独自登上谢朓楼临风眺望,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来缅怀,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
  赏析:
  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同时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描写秋天的诗词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老梧桐”,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