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案
本文是关于《清平乐  村居》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简析】
平静的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的农村风景画。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整个画面恰似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设计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设计思路】
  以“读”、“悟”、“演”、“说”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激起兴趣,让画面立体起来;展开对话,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坚持“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
生品味词句中,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齐读)
  2、解题和介绍作者: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辛弃疾:著名爱国词人。
  3、多媒体展示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提问: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评析: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1、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指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多媒体出示: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指名交流。
  交流中学生理解“村居”、“茅檐低小”、“翁媪”、“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评析: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
一举两得。)
  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2)、除了图画上描绘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谁能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评析: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1)、交流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2)、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翁媪图、三儿图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1、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来到乡村,你想做些什么?说写什么?
  同桌自由选择角表演: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评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2、指名表演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
  3、师小结: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五、体悟意蕴,感受画面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听到)__________。(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学生畅所欲言。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评析: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
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品味“醉”字,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结束语:一首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改写《清平乐村居》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
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