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失眠56例
归脾汤自出《济生方》[1],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思虑过度,劳心伤脾之证。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易惊、食少体倦、面萎黄、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月经超前,量多淡或淋沥不尽者。现今失眠患者颇多,西医多以镇静为主,只能缓解症状,多不能获得稳定的效果,而中医辨证施治确能取得标本兼治的功效,本人用归脾汤加减失眠56例,收效颇佳。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在36-68周岁之间,以45-65岁最多见。病程1-10年,排除脑部、躯干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及药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症,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虚证失眠的诊断标准、证属心脾两虚,临床以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易惊、头晕目眩、饮食无味、肢倦神疲、面无华为主证。
2、方法
(1)基本方药及煎服法
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茯神10克,元肉15克,酸枣仁30克,木香9克,大枣5枚,当归10克,炙远志10克,上药入砂锅加温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煎开,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每日一剂,用药期间停服一切镇静剂,晚饭后禁饮浓茶、咖啡,按时睡觉,睡前排除杂念,疗程1-4周。
(2)随证加减
如心血不足,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血;若彻夜不眠加五味、柏子仁,助养心安神之功,或加合欢皮、龙齿以重镇安神;若兼脘闷纳呆、舌苔滑腻者加半夏、陈皮以健脾理气除湿,若兼虚烦、口渴者加知母、百合;兼大便秘结者加苁蓉、首乌以通便,若久病兼淤者可加丹参、赤芍等以祛瘀安神。
3、疗效标准
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4、结果
治愈32例占57.14%,好转20例占35.71%,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占92.86%。
二、典型病例
曾××,女,51岁,2009年10月18日就诊,诉:因事忧虑,失眠已2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再难入寐,心悸健忘,头晕神昏,纳少面黄,大便秘结。查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法,原方加熟地10克,白芍15克,阿胶20克,柏子仁15克,首乌20克,合欢皮15克,服药7剂后睡眠有改善,大便较前通畅,继进15剂后复诊,睡眠基本恢复正常,记忆功能改善,心悸头晕少发,纳食渐增,精神渐佳,二便自利,面较前红润,上方去柏子仁、首乌再进20剂,以资巩固,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三、讨论彻夜不眠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或“目不瞑”、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中医认为失眠最基本的病机就是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调,阴亏于内,阳浮于外,阴阳失调,使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导致夜不成寐。治当调整阴阳,补气养血,宁心安神,心神得平,夜寐
得宁。主方中黄芪、党参、白术为主,甘温补气健脾。辅以当归、元肉辛温养肝生血和营,合主药益气养肝生血;以木香醒脾理气,使之补而不滞;用茯神、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共为佐药;以甘草、生姜、大枣和胃健脾,以资生化、诸药合用,益气促脾,气旺血充,养心安神,则失眠,惊悸,健忘等诸证自愈。
睡眠是人体周期节律紊乱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维持良好的睡眠,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存在着用药时间长、药物依赖、疗效反跳和副作用较大的问题,因此探讨运用中药失眠,有着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有待同道们进一步发掘。
参 考 文 献
[1] 《简明中医辞典》242页,由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