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桂枝汤
甘草灸二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三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彻夜不眠
其与五物汤区别:甘草二两换成黄氏三两,加生姜三两。走通肌表。去甘草之缓。
紫癜案例--------王业龙 引用
吴孩,10岁,2006年11月7日初诊,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癜,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偶尔有腹绞痛或关节痛表现。皮肤表现为小而分散的瘀点式荨麻疹样皮疹,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面白,神疲乏力,舌质淡白,苔嫩滑,脉细弱。一月前曾在县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配用激素,效果不佳,时没时现,经人介绍来我所求治中医。诊为“肌衄”。气失温煦,血渗络脉。治宜益气和营,化瘀止血。处方:党参8g、黄芪12g、桂枝6g、白芍8g、升麻5g、丹皮6g、三七6g、地榆6、仙鹤草8、茜草6、白芨5、生姜3、大枣5g4剂。
二诊:服药后,斑疹退去大半,饮食转佳。处方:党参8g、黄芪12g、桂枝5g、白芍8g、升麻5g、丹皮5g、三七6g、地榆6g、仙鹤草8g、鸡血藤8g、白芨5g,、生姜3g、大枣5g4剂。
三诊:出血点己退,有向愈之机,处方:太子参9g、黄芪12、桂枝5g、白芍8g、升麻4g、当归9g、川芎5g、丹皮4g、赤芍5g、百合10g、龙眼肉10g、茜草5g、生地6g、甘草5g生姜3g、大枣5g三剂,
四诊:黄芪10g、桂枝6g、白芍8g、川芎5g、甲珠4g、当归9g、丹参5g、赤芍g、水牛角5g、、防风6、白术9g甘草5g五剂,共计服药16剂,痊愈。
按:本例过敏性紫癜,其致敏原因不详,按其中医辨证收到良好的效果。患儿素体较弱,皮肤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易袭,内因气虚,失于温煦、统摄,故而血渗络脉,留而成瘀,见症如斯。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和营,温经通络为主旨,对证加减左右。方中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实卫,推而行之,补而摄之;桂枝温经通阳,温而化之;白芍和营养血,和而柔之,养而润之;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首诊加升麻升清降浊,丹皮以凉血化瘀,地榆凉血止血,三七、茜草行瘀止血,仙鹤草、白芨、补虚止血兼有收敛止血之能。二诊加鸡血藤、当归以补血,三诊以党参易太子参补而兼清,合百合、龙眼肉补益心营,加川芎行血中之气,以强快瘀活血之效。四诊加甲珠以加强通络之功,赤芍、丹参、水牛角凉血散瘀,以清络廓,渠沟积垢,恐再壅塞。防风合黄芪屏风御外,防贼来侵。
--------------------
紫癜并非血痹或者风痹。是血入络脉郁结,
所以借五物汤走通表,用活血物通达郁结之血气。其兼带外感风寒,阳虚。
黄芪桂枝五物汤  的正治
面神经麻痹
孔某,男,24岁。1周前,劳动汗出约2小时后觉左侧面部肌肉麻木、发紧,继则口角往右侧歪斜。现诊见患者前额皱纹消失,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触之有凉感,不出汗,不能皱额、闭目,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右侧,流涎。身体瘦弱,面萎黄不华,少气懒言。辨证属于素体虚弱,卫阳不足,汗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入络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祛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30g、白芷10g、红花10g、僵蚕10g、全蝎10g、干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精神好转,面转红,左侧面部已有汗出,麻木感减轻,自觉较前舒适,口角歪斜明显减轻,四肢较前有力。续服6剂,已能闭目,左面部麻木感已基本消失,口角歪斜已不明显,肢体有力。原方
稍事出入继服3剂,病愈。
本例平素气血虚弱,劳动汗出致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入颜面,造成面部神经麻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配桂枝、干姜、大枣温阳行痹;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白芷、僵蚕、全蝎驱风外出。
--------------------此已经改变方意,口舌拘急属于痉证可用葛根或者天花粉补津液,加黄氏桂枝五物汤原方
产后指掌麻胀
林某,女,26岁。分娩后经常洗涤衣服,双手指尖即感麻胀,继则手指、手掌及上肢亦有麻胀、针刺、蚁行感,并逐渐加重,甚时需用热水洗后上述症状方能暂时缓解,过后仍如前状。刻诊:双手肌肤触之欠温,形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面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复感寒邪所致。治则:益气养血助阳、散寒通络。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50g、桂枝15g、当归20g、白芍30g、干姜12g、鸡血藤20g、红花12g。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麻木蚁行感明显减轻,双手自觉有温热感,余症亦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进6剂,麻胀感消失。
产后气血虚弱,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复感寒凉。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取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扶正;桂枝、干姜助阳散寒;红花、鸡血藤活络。
-----------------------------产后身体痛证可以用桂枝新加汤,麻证可以用黄氏桂枝五物汤加减。
2.2 血痹 患者,男,47岁,工人。2002年8月就诊。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素等药无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中医诊为血痹。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处:黄芪5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20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30g,姜黄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末见复发。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以本方加味,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2.3 颈椎病 患者,女,53岁,农民。于2002年3月就诊。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2月,加重10天。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椎病(虚寒型),以本方加减。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鹿角霜10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此证用黄氏桂枝五物汤原方,加葛根35白术10为正治。
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就转温里补中了。----------------------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1 胃脘痛 患者,女,41岁,农民。于2001年10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面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胃镜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7枚,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