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葛根汤,典型医案
1外感头痛——陈宝田医案
谢某,女,53岁。2009年11月23日就诊。患者当日当风午睡,醒后即觉头部搏动性疼痛,阵发性发作,疼痛皮肤触摸时可以诱发疼痛,且疼痛难忍,其余无不适主诉,舌苔薄,寸脉浮数。《伤寒论》曰:“脉浮而数,可发汗,宜麻黄汤。”此虽无咽痛、鼻塞、流涕,急性起病,亦辨为风寒外感头痛。治宜疏风散寒、通络止痛。处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生姜3片、白芍10克、甘草6克、石膏15克,2剂,水煎服。第一剂趁热服用,即觉头痛消失,仍残余皮肤触摸痛,第二剂后诸症完全消失。《经方证床应用》
2感冒头痛——矢数道明(日本)
59岁男子。虽身体健康体质充实,但昨起患感冒,微热,头痛激烈,微恶寒,脉浮紧略数。服用葛根浸膏粉末未好转,再服1次,30分后,纳食热鱼肉,气血顺畅,头痛、恶寒、肩背凝滞立刻消散,痊愈。(作者自家体验)《汉方解说应用》
3颈项头痛——姜春华医案
姚某,女,47岁。痹痛自颈侧行至巅,肩背亦酸痛,为时已久,常发作,舌淡,苔白,脉细弦。葛根9克 麻黄9克桂枝9克当归9克鸡血藤15克,方7剂按:《本经》记载葛根治“诸痹”。本例自颈侧至巅及肩背酸痛,故取葛根为主药;辅以桂、麻,温经祛风寒;佐以当归、鸡血藤活血通络,全方治痹痛。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此案是启发葛根汤变化杂症之一例。《经方发挥与应用》
4头项强痛——姜元安医案
朱某,男,55岁。外感风寒,患头项部强直疼痛已2天。伴肢节疼痛,恶寒,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数有力。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服药后,始觉后背发热,继而布达全身,汗出。两剂愈。《经方临证指南》
17偏瘫——刘景琪医案
季某,男,61岁,工人,1982年10月8日初诊。左半身发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走路时左腿无力,行动不便一日。起床后,症状较昨日下午略有加重,左手不能高举,只能抬到
胸前,有麻木感,手指尚能屈伸活动,项强。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半身不遂。辨证:络脉空虚,风邪由表入里。治则:解表发汗,升津舒筋。处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8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服三剂。10月11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唯左腿尚欠灵活,胸憋气短,脉沉紧。处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青24克党参24克川牛膝15克,服三剂痊愈。《经方验》
18偏头痛——刘景琪医案
孙某某,男,68岁,1982年10月26日初诊。受凉后引起右侧偏头痛已一月。项强,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懒言,语言欠连贯,失眠。曾服解热镇痛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寒邪侵犯二阳之经。治则发散风寒,秉和筋脉。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8克白芍6克甘草8克大枣3个,服九剂。11月2日二诊,头项强痛治愈。但仍无力,懒言,脉浮。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服大剂治愈。《经方验》
19偏头痛——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8岁,住北京朝阳区,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日: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祛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三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十五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按语:本案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津液不得漏润,经脉气血不利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头痛伴有无汗恶寒,项背拘急与脉浮等症,故以葛根汤散寒通经。本方用桂枝汤加麻黄以发汗散邪,又不致使汗出太过而伤津液;加葛根并且重用至16克,在于本品既能发散太阳经邪,又能疏通经络,并能启动津液以滋润经脉。现代研究亦证明,葛根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经脉通,津液升,荣卫和则头痛,项强诸症自愈。服用本方之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临证验案精选》
彻夜不眠
25小儿急惊风——温载之医案(清)
小儿急惊一症,古无其名,不知创自何时。余著有《急惊治验》一书,经李大守听斋刊送流传。兹有曾姓之子,生甫一周,染患此症。医用清热祛风化痰之剂,愈见口渴便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掣。已无生理,医辞不治。伊戚王姓知余能医此病,时已三更,令其叩门求治。余视经文告曰:此名痉症,俗号惊风。问曾服凉药否,曰数剂矣。余曰:此寒也,非火也。服凉药大谬。幸而今晚求治,明日殆矣。余即与以葛根汤,令其服药后覆取微汗,其搐搦自止。次晨抱来复诊,诸症悉退。再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愈。出处:《温病浅说温氏医案.急惊风》。《经方一剂起沉疴》论:急惊风者,就是外感伤寒而发痉病。慢惊风者,就是三阴脏阳虚生风之病。李可老中医的书中,就有急惊风医案,也有慢脾风医案。没读黄师之前,自己都不懂病名是什么意思。感觉很多专业的医生还是分清急惊风与慢脾风的病理区别。很多自学者,如果不读黄师,就是自学中医两年,连个中医的病名都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是中医的解表术语,都听不懂。这就是基础理论不系统,过于零碎,又对错掺杂在一起,越学越乱,没有正解理论准绳,也不能系统的串连起来导致的。本条急惊风医案,是太阳实证,伤寒表实而发刚痉,阴阳互厥之病。阴寒外束,燥热内侵,阴阳互厥,则厥阴风动,则抽搐昏迷而发痉也。因为外感表实而卒病,所以名称为急惊风。此
病在现代就是所谓的流行性小儿乙型脑炎病。此病,最快的方法就是放血。放血选穴,可观李可老中医医案。放血者,以泄内闭之阳热也,血出则热泄,患者即出一身汗而苏醒,然后用一副清热和表之药,调和表里,就治愈了。急惊风者,伤寒表实,病来之急,而发痉厥风动,其表一解,病解也快,所以名称为急惊风,也就是痉病。《伤寒之道》有转载李可老中医急惊风医案数条。另外大青龙汤,葛根芩连汤,本条葛根汤,下条葛根加半夏汤,越婢汤,都有(乙脑)急惊风医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解表。小儿乙型脑炎,如从标准化理解,那最对证的首选方就是大青龙,还有本条痉病提纲方葛根汤。此案出处为《温病浅说》,也就是此病或许被定义为温病。从此点更说明,很多人把伤寒发热的病,理解为温病。此种理解,是错误的,此不是温病,就是伤寒,此病准确来说,就是伤寒痉病。伤寒则刚痉,伤风则柔痉,此痉为实,此属刚痉。伤寒有五,有伤寒,有温病,把伤寒发热的病,混淆为温病,此即是当今中医普遍之风。
26小儿刚痉脑炎
宋某,男,12岁。3月19日上午入院。家长代诉:患者昨夜突然起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剧烈,颈项强直,旋即昏迷不醒。人院时情况,面灰白,目呆口噤,呕吐肢冷,脉
紧而迟,舌润苔白,病由风寒袭于肌表,阳气阻遏于内,扰乱神明,邪犯太阳阳明经脉。处方:麻黄、桂枝、葛根、生姜、甘草、羌活、藁本、半夏、橘红。服药一剂之后,得微汗,身温肢和,昏迷转烦躁,面转红润。夜间处方:原方去橘红,加吴萸、菖蒲、胆星。3月20日,神志清醒,呕吐告止,口渴多饮,邪郁于里,将化为火,扰乱神明,而表邪未除,法宜疏邪于外,安神于内。处方:麻黄、桂枝、葛根、白芍、甘草、半夏、菖蒲、至宝丹。夜间处方:原方去至宝丹,加全蝎、枳实、菊花。3月21日,烦躁已安,神志有时尚模糊,口渴引饮,大便不解,脉转细涩,外邪渐入于里,将转阳明腑实证。处方:葛根、羌活、菊花、半夏、胆星、全蝎、朱茯神、甘草、石决明、生军、芒硝。3月22日,大便解后,口渴已减,但神志有时尚模糊,头痛项强依然,腑实虽去,经脉未和,内邪引动肝阳,夹以痰浊,蒙闭清窍,阻滞经络,转从平肝息风,豁痰宁神。处方:葛根、全蝎、地龙、钩藤、菊花、甘草、白芍、石决明、朱茯神、胆星、枳实。上方服两剂,神志完全清楚,头痛项强亦除,诸症消失,停药观察四天,精神恢复,化验室报告趋正常,于3月28日出院。(《江苏中医》1964年11期17-19页)《经方研习》按:据报道,应用葛根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3例(与刚痉症状相符者),13例中,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最快者40小时,最慢者11天,平均5天,病前体质衰弱和年龄较大者恢复较慢,13例全部治愈出院,
无后遗症。临床体会,若药后能够得汗者,其效更速,无汗者清醒得慢;但得汗很不容易,剂量上须重用麻黄,再加羌、防。盖得汗之后,阳气通达,较易恢复,呕吐者加吴黄、半夏。在过程中,消失最慢的症状是项强,所以葛根、桂枝在方中用得比较多。如果病症由阴转阳之后,有见动风之象,因人内之邪化热窜入经脉,就须加入平肝息风之药。但此病变化多端,必须详细观察,随机应变,灵活施用。(《江苏中医》1964年11期17-19页),《经方研习》论:痉病十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本案就是小儿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也叫脑脊髓炎。这种病用中医,只要一解表就治愈了。西医没有解表理论,所以不如中医善长。用朱木通老师的话叫家长便饭(下条医案)。所谓,动风之象者,高热内厥,而生风动,抽搐之象也。阴阳互厥,热不外越,厥阴郁陷,即生抽搐,头抖肢摇风动之象。表寒一解,风热外泄,阴阳复常。最后的方中有大黄芒硝者,就是清内郁之腑热。李可老中医的解毒辟秽汤,就是此二药为伍。谓胃承气汤的路子,泄腑热和阴脏之义。泄胃腑之偏盛,以和阴脏,就是调和脏腑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