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辨证和
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 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 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喘息不得卧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病出现气息不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症象,与失眠的“不得卧”有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心证候本病的证候特征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或不易入睡,或睡眠不实,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眠。 2.辨虚实一般病程较短,舌苔腻,脉弦、滑、数者多以实为主;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细、沉、弱或数而无力者,多以虚为主。 二、原则 失眠病证有虚实之分及有邪无邪之别,上总以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 三、分证论治 一.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安。口干舌燥, 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朱砂0.5克(冲服) 黄连15克 生地黄9克 当归6克 甘草4克 黄芩9克 栀子9克 连翘9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龙骨、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不寐证:若胸中懊 ,脘闷泛恶可加豆豉、竹茹,以宣胸中之郁火;若便秘溲赤,火迫于腑,可加入大黄,以釜底抽薪,引火下行。 二.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若、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龙胆泻肝汤加减;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不寐证加减: 1.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解郁。 2. 若大便秘结不解者,可加大黄、芒硝之类通便泻热; 3. 如心烦甚者,加朱砂安神丸。 若肝郁化火,肝郁较甚者可与柴胡疏肝散;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合用。 头晕目眩,甚至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可用当归龙荟丸;(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45克 麝香0.15克(煎剂则冲服))。 三.痰热内扰证: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喛气吞酸。苔腻而黄,脉象滑数。温胆汤加味;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或用(黄连6克、栀子6克 陈皮15克、半夏6克、茯苓4.5、竹茹6克、枳壳6克、琥珀粉3克、丹参6克、远志6克、神曲6克、甘草3克、大枣1枚 ) 彻夜不眠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不寐证加减: 1. 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入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 2. 痰热较甚者,加黄芩、瓜蒌、胆南星、贝母; 3. 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或礞石滚痰丸并用; 4. 若食积重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等。 注意本证:以清热化痰为主,一般不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之类养心安神药物,因为这类药具有酸收敛邪之功,不利于化痰清热。 实热老痰内扰,经久不寐,甚至彻夜不眠,大便秘结,可用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以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四.胃气失和证:胸闷喛气,脘腹不适、不寐。大便不爽,脘腹胀满。苔腻、脉滑。半夏秫米汤(半夏9克 秫米10克 )。 若睡卧不安,胃脘不适,纳呆嗳气,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神曲10克 焦山楂18克 麦牙15克(包) 莱菔子3克 香附10克 苍术10克 陈皮3克 半夏9克 栀子10克 连翘3克 茯神9克 远志3克 合欢花10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食滞较甚者,加焦麦芽; 2.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壳、槟榔; 3.腹胀便秘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合用,亦右用枳实导滞丸。 五.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痠。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 黄芩3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包) 阿胶9克(包) 六味地黄丸每次一丸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6.不寐证:若心烦心悸较甚,男子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 ,心肾相交则心神可安。 六.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少华,舌质淡。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脉细弱。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不寐证加减: 1. 若血虚较甚,加熟地、白芍、阿胶以补血。 2. 若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等以助养心安神。 3. 若脘闷纳呆,舌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加减2: 1. 心悸,倦怠,脉沉无力,气虚甚者,应重用参、芪; 2. 纳呆,便溏,苔厚腻,脾虚有湿者,重用白术加苍术、茯苓燥湿健脾; 3. 心悸,头昏,面少华,此为心血不足,重用黄芪、当归,加阿胶以补血养心。 若气血亏虚较甚者,可与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人参养营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等。 本证注意:若见药不效时,则是脾虚健运能力差,运用补药时不要碍脾,应在处方中佐少量醒脾运脾药,如归脾汤中的木香之类。煎药时改用文火久煎的方法。 七.心胆气虚证: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酸枣仁48克(包)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朱砂0.5克(冲)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参6克(焗服) 远志3克 龙齿3克 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 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 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 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不寐证: 1. 若见惊惕不安,心悸较甚,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2.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 3. 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或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朱砂0.5克(冲)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参6克(焗服) 远志3克 石菖蒲3克 酸枣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蛎3克 生龙齿3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加减: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 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临证参考本证为心胆气虚,益气常须健脾,故非气阴两虚者,滋阴之药应慎用,以免腻脾。 八.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睡梦纷云,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或梦遗滑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天王补心丹合黄连阿胶汤;生地黄12克、黄连12克、阿胶9克(包)、白芍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玄参3克、丹参3克 、当归3克、茯神木6克、五味子6克、远志3克、柏子仁6克、酸枣仁6克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加减 心火甚者,加连翘、竹叶; 便秘口干阴伤较甚者,加知母、何首乌、夜交藤; 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证参考本病重者水亏火炽,心肾不交,应合交泰丸滋阴清热为重点,佐以养心安神,其引火归元的肉桂用量宜轻,一般3~6g,且该用上肉桂,可以为末冲服。用重镇之朱砂安神,只可暂用,不宜久服。本类方药宜文火久煎。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阴不足,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不宜久服。适用于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3)柏子养心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心脾两虚失眠。 2.单验方 (1)酸枣仁15g,炒香,捣为末,每晚临睡前服,温开水或竹叶煎汤调服。 (2)炒酸枣仁lo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 (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日1剂。 3.针灸 (1)体针: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1日1次。 (2)耳针:取心、神门、脑、交感、肝、脾、肾、皮质下等,交替使用 4.按摩 每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揉双侧涌泉穴各36次。 【转归与预后】 失眠病证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收效快外,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复杂,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失当,又易产生变证和坏证,使病情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品,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食滞内停,往往致虚实错杂,如温燥太过,易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如病因不除或失治易致心肾阴虚,心火更盛,如过用寒凉则易伤阳,致阴阳两虚;亦可因不当,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损。痰热扰心证者,如病情加重有成狂或癫之势。肝郁化火证不当,病情加重,火热伤津耗气,由实转虚,病程迁延。心胆气虚日久不愈,亦有成癫之虑。 本病证的预后因病情不一,结果有别。但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病情单纯,病程短者多易治愈。而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以短期治愈,且与病因是否祛除关系密切。 【护理与调摄】 本病证主因心神失舍所致。护理应注意消除病人顾虑和紧张情绪,劝其解除烦恼,使其树立信心配合。积极帮助患者寻失眠的相关因素,祛除不良影响,养成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早睡早起,按时作息,睡前宽衣解带,不吸烟,不饮浓茶、咖啡及酒等,不吃零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与康复】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保持经常性的乐观情绪,心胸开阔,控制情志过激,不作非分之想,对预防失眠有重要意义。另外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做气功或做太极拳、剑,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对预防失眠亦十分重要。 本病证患者病程较长,治愈后易复发,所以应注意康复。一般可将原用有效方药制成丸剂,继续服用几周,以巩固疗效。注意祛除或避免原来的病因或诱因,加强意志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每天应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参加怡情养性的文艺活动,有助于调节心神,也可配合气功如香功、静功等,还有太极拳、太极剑等等辅助,促进康复。 【医论提要】 失眠有关内容,首先记载于《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 《内经》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所致。《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阴虚故目不瞑”。同时,《内经》认为胃气不和,气血衰少也可导致失眠。《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瞑”。《内经》还认为肝热也可导致失眠。《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手足躁,不得安卧”。 东汉张仲景又发展了《内经》有关不眠学说,其在《伤寒论》中论及有因太阳病汗下后致胃中干,而烦躁不得眠,有因汗吐下虚烦不得眠,有邪入少阴,热化伤阴所致的失眠。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候》中认为失眠除了营卫不和之外,还有脏腑机能失调,并把虚证失眠分为心热和胆冷。他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则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明代戴元礼《证治要诀·不寐》中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许叔微认为肝有邪也可导致失眠,他在《普济本事方·卷一》中说:“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中对失眠病因病机进行了总结;“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对于失眠的,《内经》已提出阴虚不眠用“半夏汤”进行,张仲景提出了用黄连阿胶汤阴虚火旺的失眠,用酸枣仁汤虚劳所致的虚烦“不得眠”。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一》中提出了用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和温胆汤“大病后虚烦不眠”。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中提出了用附子、人参、黄芪胆寒不寐。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中认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日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日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日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日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日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张景岳认为,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七情内伤,或惊恐伤肾胆者,用五福饮或七福饮。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不得卧》中认为,食积引起的不卧者宜用保和丸,惊恐而不安卧者宜用安神定志丸。张璐《张氏医通》中认为,对于水停心下不得眠者,用茯苓甘草汤;烦不得卧,诸药不效者,用栀子豉汤下朱砂安神丸。《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认为,对于真阴亏损,水亏火旺的失眠,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柏,肝虚惊悸不寐者,宜四君子汤加白芍、枣仁。至此,失眠的辨证论治已比较丰富和完善。 【医案选粹】 案一 阳不交阴,夜不成寐,饮食日减,脉来弦数,暂用半夏泻心法。 法半夏五钱 川连五分茯神二钱枣仁三钱麦冬三钱广皮五钱石决明一两甘草四分鲜竹茹四分 (选自《清代名医何书田医案》) 案二 一陈姓女,38岁,患顽固失眠二年余,每夜只睡3~4小时,经常头昏,面萎黄。缘由气恼,情志不遂,脘腑不舒,偶有呃逆。试投山西名医刘绍武先生,自拟“调胃汤”加牡蛎二料而获奇效。刘氏调胃汤,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陈皮、白芍、川军。 (选自《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 案三 吴××,女,38岁,教师。 近七年来,经常失眠,有时通宵达旦,难于入睡,寐不安则头昏加剧,神疲乏力,记忆减退。经常使用镇静药及中成药柏子养心丸、补心丹等,未能奏效。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缓。患者近七年来经常大便秘结,如羊矢状,数日~行,胃中嘈杂,口苦咽干,为一派胃热肠燥之证。此胃强脾弱,与《伤寒论》“脾约”一证相似,胃火上犯,扰及神明而夜寐不安。此非虚证,当用仲师麻仁丸试治。每日二次,每次15克,连服4天。服药后来诊,腑气已通,每Et一行,夜寐大有进步,每晚能睡3~4小时,口苦咽干也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又嘱其继服麻仁丸5天,药后不寐一证逐渐恢复正常。 (选自《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现代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失眠普遍增多,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用中医药防治失眠,尤其对于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如下。 一、辨证论治研究 龙功宏辨证分型神经衰弱107例,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远志lOg,白术lOg,枣仁lOg,龙眼肉15g,夜交藤15g,甘草6g;阴虚火旺型用生地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泽泻15g,知母15g,淮山药15g,丹皮lOg,枣仁lOg,参须10g,黄柏8g,麦冬12g,远志6g;脾胃不和型用法半夏lOg,枳实10g,川厚朴10g,枣仁log,太子参10g,陈皮6g,茯苓12g,竹茹5g,水煎送服保和丸或五积散。治愈8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52%(湖南中医杂志,1994,(5):38~39)。 二、专方专药研究 董长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顽固性失眠30例,柴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壳12g,甘草6g,血瘀加赤芍、丹参;肝火盛加菊花、栀子;痰湿重加胆南星、石菖蒲;心神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茯神,日一剂,水煎服,10日1疗程,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6.7%(国医论坛,1993,(6):27)。 李荣享等用复方酸枣仁安神胶囊失眠症134例报告。组7l例,用本品1~2粒,对照I组31例,用朱砂安神丸lOg,对照Ⅱ组32例,用1~2片,均于睡前半小时服。结果3组分别显效32例、6例、11例,有效26例、8例、14例,总有效率83%、45.2%、78.2%,组疗效优于对照组I。(P<o.01),与对照组Ⅱ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服2粒疗效优于1粒(P<o.05),病程较长者疗效差,无明显毒副作用.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