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证·痰症篇
A、中医所说的“痰”,并不仅仅是指咳吐而出的粘稠之物,它还泛指一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人体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需水谷精微及津血滋养,若有阻滞,则膏脂凝聚而生痰浊。故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脾主湿,肺主津,湿聚津凝则为痰,故前人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虽生于脾肺,但随气血潜移默行,于人体周身,可无处不至。咳吐于肺胃者,乃有形之痰;蕴藏于腠理者,乃无形之痰。无形之痰伏于体内,随痰浊多少之不同、潜伏部位之不同,而变症百出。因其病机隐晦,难以辨察,故医者时常感叹:“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痰,最初本是病理的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沦为了致病的因素,是致病最为广泛的实邪之一,欲为良医者,当深究之!
B、何以辨知痰湿体质?辨证要点如下:1、舌苔厚腻,脉滑濡  2、口腔粘腻  3、头脑昏朦,沉沉欲睡  4、胃脘痞满,恶饮水  5、面目浮肿  6、肢体困重  7、大便粘滞难解  8、小便浑彻夜不眠
浊,骚腥味重  9、汗出酸腻,头发油腻,眼屎多、耳垢多。10、皮下结节包块,或皮肤疮痘赘生。
C、因气机升降出入之异,脏腑寒热虚实之别,痰之特性,亦各不相同。治痰之法,归纳如下:
一、温化寒痰法:阳虚之人,痰从寒生,其痰清稀而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言此。 
二、清化热痰法:火旺之人,炼液成痰,痰亦化热,其痰粘稠而黄。当清解其热,热不去,痰难消。 
三、燥湿化痰法:脾主湿,湿聚生痰。湿气者,当以燥气克之。
四、滋阴化痰法:津液清稀则流畅,浓稠则滞涩。阴虚者,津液粘稠,凝而生痰,当滋阴以稀释之,而后能化。
五、软坚化痰法:顽痰胶结,或生瘰疬、或生囊肿、或生瘿瘤、或生肿瘤,寻常化痰之法,攻之不克,需软坚散结而化之。
六、降气化痰法:水涨则船高,气逆于上,痰浊不降,治当降气为主,兼以化痰。
七、顺气化痰法: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气机宣畅,如风吹云动,痰涎自会消散。
八、开窍化痰法:痰浊壅盛,闭塞心窍则神识迷乱;闭塞上窍则五官不灵,治当化痰开窍。 
九、搜剔顽痰法:痰涎久伏,深据体内隐僻之处,寻常之药,力不能及,当以峻猛之品搜剔之。 
十、涌吐痰涎法:痰在脘腹之下者,可泻之;痰在胸膈之上者,可吐之。此因势利导之法也。 
D、痰症病案举例:
1、温化寒痰法·心绞痛
奚风霖医案:章××,男,58岁。胸闷,咳喘多痰已10余年。近3年来戒除香烟后有明显减轻,冬时易发。半年来胸部时发闷窒作痛,连及两胁,甚则牵引背部,胃脘痞胀,欲作嗳
气,心泛欲呕,多涎,舌质淡胖,苔白腻浊,脉沉紧而滑。肺部透视,胃部钡餐摄片,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此由胸阳痹阻,胃阳不足,阴寒饮邪弥漫胸膈,胃脘气机郁滞使然,诊为胸痹,心胃同病。治以通阳逐饮,温中开痹。处方:桂枝15克 生姜5克 枳实15克 薤白30克  半夏10克 瓜蒌实15克 厚朴5克  茯苓15克 开心果15克。 
复诊:药进5剂,胸背胁痛约减其半,逆气胸闷脘痞稍有减轻,原方续进5剂,惟瓜蒌实加量为每剂30克。
三诊:证状基本消失,本方制小其剂,用其半量,再服10剂。诸症平复。今已一年,未见痛闷。心电图复查:大致正常。
温化寒痰法·咳喘
李长青医案:黄某某,男,47岁。患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药消炎镇咳只能缓解,曾服中药效果不显。诊见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颜面浮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夜不能平卧,咳吐白沫痰,舌质紫暗,苔淡白,两寸脉沉迟,关脉紧
数,两尺无力,此乃虚寒咳喘之证,肺为寒邪侵困,故短气不足以息,肺为娇脏,沉寒痼冷,日久天长,尤逢夜半阳气衰弱之时,则病情加重,日中阳旺之时则稍缓解,故投括蒌薤白白酒汤。方如下:全栝蒌75克,薤白40克,干姜20克,细辛5克,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剂煎分二次温服白酒后入。服药一次后即咳吐大量白痰,气短随之好转,按上方共服14剂,后又服真武汤20剂,如今咳喘均愈,能参加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9;(4):31)
按语:本案咳喘为痰饮壅塞,肺中虚冷所致。故用栝蒌薤白白酒汤以宽胸化痰,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标本同治,咳喘遂愈。
温化寒痰法·咳喘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  甘
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而愈。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温化寒痰法·汗出
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
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温化寒痰法·闭经
冯显逊医案:罗XX,女,32岁,未婚,1981年11月初诊。月经紊乱10年,停经半年多。咳嗽,痰多,时有头昏,饮食睡眠无所苦,二便自调,形体肥胖,舌体胖嫩,苔白,脉滑。月经史:15(3-4天/30天)量中(1包纸),末次月经1981年4月X号。自幼形体肥胖,幼年患气管炎,平时痰多,18岁下乡六年,经期不慎调摄,冒雨涉水,1972年10月调回成邪。诊断为闭经(痰湿阻滞,肾阳不足),治以祛痰除湿,温肾调经,用苍附导痰丸加味。法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南星12克、枳壳12克、苍术12克、香附12克、苡仁20克  当归12克、川芎12克、鹿角片30克、巴戟天12克、淫羊藿15克、甘草5克。
二诊(1981年11月12日):服上方四剂病情无变化,月经仍未来潮,咳嗽痰多,痰清稀白,舌脉如故。仍用前方加肉桂6克,温化痰饮。
三诊(1981年11月19日):服前方痰量减少,舌转红活,余症同前。继续与服前方,惟去肉桂以免辛温太过之虞,加白芥子(因缺药改海浮石24克)增强除痰之功。
四诊(1981年11月26日):停经7个月,服上方共十二剂,于11月21日月经复潮,用纸约一包,红,有少量血块,五天干净,少腹痛,痰亦大减,舌红活,苔薄白,脉滑。继续温肾祛痰调治。鹿角片30克、杭巴戟12克、淫羊藿15克、法夏10克、茯苓32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苡仁15克、香附10、枳壳12克、海浮石24克。追访三月,一切正常,后结婚怀孕。(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冯显逊)
2、清化热痰法·恐惧黑夜症
患者,男,32岁。患者自述2年来长期失眠,每入睡即有天下巨石砸头之感,随即惊醒,惶恐不安,心中悸动,彻夜不眠,再次入睡仍有上述之感。为此,患者恐惧黑夜,痛苦至极。由于久病不愈,身体渐衰,倦怠乏力,口燥咽干,便秘尿黄。2年来多处求医诊治,镇静安神,滋补心肾,镇肝潜阳,滋阴降火,泻下清热,安神养心,皆罔效,故来余处诊治。诊见患者精神不振,面黄无华。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据患者脉症详细剖析,此病乃痰火实热所致。拟涤痰攻逐法,给予礞石滚痰丸服之,并加服中药。
【处方】青礞石30g、大黄10g、沉香10g、木香l0g、黄芩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剂后,泻下黏液性稀便10余次,当夜入睡2小时,已无落石之感。服2剂后,已
能安然入睡,诸症尽除。
【按语】该患者2年来长期彻夜不眠,暗耗阴液,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胶固成痰,痰积日久,好似沟渠污浊壅郁,倒流逆上,痰浊上涌,故而有闭目天下巨石之感,正如古人云:“百病多由痰做祟。”痰积日久,胶固已甚,非一般祛痰药所能胜,故必用涤痰攻逐法,引而决之。选用礞石滚痰丸,方中青礞石逐顽痰,大黄、黄芩引痰火下行,沉香调畅气机。四药配合,涤痰清热,引火下行。礞石滚痰丸原出元代王隐君所著《丹溪心法附余》,用其实热老痰、顽痰胶固之症,以口燥咽干、便秘为用方依据,后《张氏医通》又补充了舌红、苔黄、脉滑为应用指征。(马荣,刘艳荣,暴宏伶.顽痰固疾治验1例.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