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多寐探讨
中医辩证治多寐探讨
多寐又称“嗜眠”“嗜卧”。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即醒,醒后复睡。本证大多为阴盛阳气不足或气血虚损,脾被湿困所致。早在《内经》已有关于本证的记载。《灵枢。寒热病》认为“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阳主动,阴主静,故阴盛则多寐。《灵枢.大惑论》又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张仲景亦宗此说,认为心阴不足则多寐。如俭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提出;。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后世医家根据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提出多寐嗜卧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指出。。脾气虚则怠惰嗜卧”,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湿》中亦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多寐的辨证亦分虚实,实证多属湿邪困脾,脾阳不振,虚证为脾虚不运,气不化精生血,或为病后,年迈,气血耗伤。
本篇所讨论的是以多寐力主证的病证。至于某些热性病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嗜睡,每为病情严重的预兆,不在本篇讨论范围。此外,本证应与热病向愈时出现的喜卧寐相鉴别,
彼之多寐,大多脉静、安卧,无其他不适,无需,待正气来复,自是神清气爽。
现将多寐的证治,分述如下。
(一)湿邪困脾
症状及分析。
嗜睡身重,胸闷纳:卜湿困睥土,气不化湿,。
舌苔白腻、脉濡缓一一脾湿不化之象。
治法,燥湿健脾
方药。平胃散加味;苍术(泔浸)6克姜厚朴3克陈皮3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红枣3枚
1.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
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4.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5.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发消食除满。
6.多寐证:若痰多湿盛可加入半夏、南星、菖蒲以化痰降逆开窍。
(1)方解.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除满,陈皮,理气化痰祛湿,甘草、生姜、
大枣,和中,藿香、佩兰、苡仁,芳香利湿。
(2)加减。若痰多湿盛可加入半夏、南星、菖蒲以化痰降逆开窍。
(二)脾气虚弱。
症状及分析。
多眠困倦,食后为甚一一中气不足,脾弱运迟。
治法,益气健睥。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方解。六君子汤;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生姜3片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5.多寐证:可加麦牙、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健脾。
健脾益气,麦芽,神曲、山楂,消食、导滞、健脾。
(三)脾阳不足
症状及分析。
嗜睡神疲、懒言、脉弱无力一一脾气虚衰,
彻夜不眠畏寒肢冷,食少易汗一一脾阳不足。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理中汤;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或补中益气汤;黄芪3克炙甘草1.5克人参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橘皮0.9克酒当归身0.9克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如夏月,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姜、肉桂以温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
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