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中年段童话教学之策略
但伟波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校,重庆4000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童话作为低年段阅读教学首选文体的地位,随着孩子们进入中年段,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童话更是充满了期待,对童话故事蕴含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中年段的童话教学如果能立足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将低年段积累的童话图式与中年段阅读教学特点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童话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整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势必事半功倍。
一、小学中年段童话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现行的人教版三、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七篇童话故事,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据笔者了解,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重知识灌输,轻个性阅读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要珍
视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活动,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学有所获。但是,教学中穿插配乐朗读、故事表演、改写续写等言语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却是凤毛麟角。
(二)重生硬讲解,轻文体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按照一般的课文进行阅读教学,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三)重思想教育,轻想象力培养
相较成年人,少年儿童更喜欢想象,更富于创造。教学中,教师注重课文朗读、内容分析,甚至思想教育,却对最重要的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有所偏废。
二、小学中年段童话教学的基本策略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借助文本,通过叩问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语言特点、领悟语言规律。紧扣童话的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一)读童话,在把握内容中感受故事情节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童话大多节奏感强,语言明快活泼。教学中应随文定教,以读为本,多形式朗读课文,让儿童陶冶童心,感悟语言的美。示范朗读时,教师要以活泼生动、富有儿童彩的语调,把他们带入童话世界,激发想象,感受语言美。分角朗读时,要表达角的内心世界,读出情感,体会人物形象的人文意识,培养朗读能力和语感。还有自由读、个别读、引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通过读童话,引导学生去感受童话中的人和故事情节,沉醉在童话故事独特的境界里,从而感受童话的神奇。
(二)品童话,在朗读中品味童话语言
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童话语言力求做到“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这种拙朴、平易的特点,难道不正是许多著名童话作家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境界吗?《小木偶的故事》里“兴冲冲、毛茸茸、笑嘻嘻、龇牙咧嘴、可怜巴巴、蹦蹦跳跳、嘟嘟囔囔”等词语,加上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捧起书来自然手不释卷。对文质兼美的童话,可以通过摘抄、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再如教学《七颗钻石》,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合理想象,充分体验。以“喜出望外”一词展开语言文字训练,追溯水的原因,走进小姑娘的情感世界,感受小姑娘善良的品质,达成唤醒学生的童话意识、语文意识的目标。
(三)悟童话,在领悟表达中揣摩人物形象
童话故事里常常利用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比如《七颗钻石》、《去年的树》、《巨人的花园》、《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都借助了对照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运用,正是我们借此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好契机。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从始至终围绕对比这一表达特点设计三个环节统领整个课堂教学,三个环节分别是:“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巨人和孩子内容的对比读”、“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对比品读的过程,不仅要把写在纸上的生硬语言变成可听、可感的鲜活的语气,而且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和情绪情感传达出来。在这个读的过程中,巨人的人物形象顺理成章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四)创童话,在感悟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童话的特点就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狮子和鹿》写了一个会反思的鹿,《陶罐和铁罐》里两个争论不休的罐子,《七颗钻石》里的水罐可以从木头的,变成银的,再变出钻石来……如在《巨人的花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一个表达训练:假如你是巨人花园里的一棵树,你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成一段话。在《小木偶的故事》的续编中可以让学生设想:当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再次遇到小红狐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前文的描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结尾:的确,铁罐就在陶罐的身边,当人们把它挖出来时……学生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养成了语用的良好习惯,为形成他们独特的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小木偶的故事孩子们对童话甚是期待,如果我们的童话教学能够做到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相信他们会更爱童话,更爱语文课。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