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賣柑者言    劉 基
一、寓言簡介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寓」,寄託;「言」,議論。寓言的創作就是利用類比的思維,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
型式
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則是以為主,主要在講人事
結構
以故事為喻體,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    】寓言:「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莊子天下:「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重言指慎重的言語,而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流變
先秦:【  】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兩漢:【  】寓言,透過寓言來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以人們警戒。
魏晉南北朝:【  】寓言,是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
唐宋:【  】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
明清:【  】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
代表人物與書籍
莊子(為寓言之最大宗) ;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鼓盆之戚、運斤成風、蝸角之戰、屠龍之技、朝三暮四、貽笑大方
孟 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乞墦。
墨 子:楚王好細腰
列 子: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韓娥善歌、野人獻曝、歧路亡羊
呂氏春秋:伯牙破琴、臭味相投、刻舟求劍、三豕過河、荊人渡水。
韓非子:和氏之璧、目不見睫、三人成虎、濫竽充數、秦伯嫁女、買櫝還珠、郢書燕說、鄭人買履、齊桓公好紫服、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戰國策: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百發百中。
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捕蛇者說。
劉 基:狙公、趙人患鼠、工之僑為琴、靈丘丈人、司馬季主論卜。
二、郁離子簡介
.寫作時代、動機、目的
  郁離子劉基於【  】末年,見官場腐敗,遂棄官歸隱,發憤著述之作。劉基欲藉此書勸世諷俗,針貶時政,將理想寄託後世。
(二).名稱由來
  劉基的學生徐一夔在解釋郁離子之得名時說:「『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
(三).特:
1.貫穿寓言的中心人物「郁離子」實為作者的化身。他時隱時現,來去自如,或直接作論,或參與問答,或旁觀評贊,筆法靈活多變。
2.取材廣,從歷史古人到現今社會,從帝王將相到升斗小民,從神仙佛道到妖魔鬼怪,從百工雜藝到草木蟲魚,無所不包。
3.想像奇詭,文辭富麗,技巧多變,藝術性強。此書為劉基諸書中最受後人傳誦,也是中國寓言史上難得一見的精品。
三、明初三大家
柳宗元三戒
人名
宋濂
劉基
方孝孺
景濂
   
希直希古
諡號
文憲
   
文正
世稱
濂溪先生
封【   
正學先生
生平
1.明太祖,為初開國功臣。
2.朝典章制度多出於宋濂劉基李善長之手。
3.晚年流放茂州,途中病死。
1.明太祖,為初開國功臣。
2.明太祖譽為「吾之【    】」。
3.明史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4.晚年眼見胡惟庸把持朝政,憂憤病死。
1.師事宋濂
2.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3.惠帝倚重。
4.被誅十族而死。
文章
被譽為初第一大家。
文:和宋濂並稱。
詩:和高啟齊名。
著作
宋學士集
元史
1           
2           
遜志齋集
附 註 1.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劉基與高啟。
2.明初文宗:劉基、宋濂。
3.明初第一大家:宋濂。
四、補充文選
◎靈丘丈人      劉基
  靈丘丈人善養蜂,歲收蜜數百斛,蠟稱之,於是其富比封君。丈人卒,其子繼之,未期月,蜂有舉族去者,弗恤也。歲餘去且半,又歲餘盡去。其家遂貧。
  陶朱公之齊,過而問焉,曰:「是何昔日之熇熇,而今日之涼涼也?」
  其鄰之叟對曰:「以蜂。」請問其故,對曰:「昔者丈人之養蜂也,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不罅不漏。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五五為伍。一人司之,視其生息,調其喧寒,鞏其構架,時其墐發,蕃則從之析之,寡則與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
不潰。其取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於是故者安,新者息,丈人不出戶而收其利。
  今其子則不然:園廬不葺,污穢不治,燥溼不調,啟閉無節,居處卼臲,出入障礙,而蜂不樂其居矣。及其久也,蛅蟖網其房而不知,蛇蟻鑽其室而不禁,鷯鳥掠之於白日,狐狸竊之於昏夜,莫之察也,取蜜而已,又焉得不涼涼也哉?」
  陶朱公曰:「噫!二三子識之,為國有民者,可以鑒矣。」
【旨意】:
  為寓言體論政文。養蜂喻牧民,所謂靈丘丈人,喻善牧民者。「園有廬,廬有守」等語,謂為民興利。「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等語,謂為民除害。而取蜜分贏,則指薄其賦、培養稅源。丈人之子喻不善牧民者,不為民興利除害,只知剝削人民,終至衰敗
【語譯】:
  靈丘的一位老人善於養蜜蜂,每年收穫蜂蜜數百斛,所收的蜂蠟與蜂蜜相等。於是他的富
有比得上王侯。老人死了,他的兒子繼承養蜂業,但不到一個月,蜜蜂有的全窩飛去,他也毫不在意。一年多,蜜蜂飛走的將近一半,又過一年多,蜜蜂全部飛走了,他的家就貧窮了。
  陶朱公到齊國,路過此地時問當地的人說:「這裡為什麼從前如此興旺,而現在卻冷冷清清呢?」
  鄰舍的一位老人回答說:「因為養蜂。」陶朱公問他原因,老人回答說:「從前這家老人養蜂,園裡有草屋,草屋有人看守。老人把木剖開並挖空當做蜂房,不透風,也不漏雨。那蜂房的安放也疏密成行,新舊有次序,每五窩蜂為一組。一個人掌管著它們,注視它們的生殖蕃衍,調節蜂房裡的冷暖,鞏固蜂房連綴的木架,按時節為蜂房封孔、開洞。蜜蜂繁殖多了,就順從它,分一窩為兩窩,少了就幫助蜂設窩,使之聚集於一處,不要使他們有兩個蜂王。除掉那些蜘蛛、螞蟻,防止土蜂、蠅蟲的滋生。夏天不使蜜蜂受烈日曝晒,冬天不受嚴寒所侵襲,暴風吹拂卻不被搖晃,大雨澆灌也不致沖壞。到收取蜂蜜時,分取多餘的就可以了,不全部拿取而竭盡蜜蜂產蜜的力量。由於這樣做,使老蜂安寧,新蜂生生不息,養蜂老人不出家門就得能到它的好處。
  如今他的兒子就不是這樣了。園屋不修整,汙穢不清除,乾溼不加以調節,開關蜂房無一定的時節,居處危殆不,出入有障礙,因而蜜蜂不喜歡它的蜂房。等到時間久了,刺蛾吐絲結網封住蜂房卻未發現,蛇和螞蟻鑽進蜂窩卻不禁止,鷯鳥在白天掠取蜜蜂,狐狸在夜晚盜食蜂蜜,無人察覺,只知到收取蜂蜜罷了,這種養蜂法又怎麼能不冷冷清清呢?」
  陶朱公感嘆地說:「唉!弟子們要記得啊,治理國家統治百姓的人,可以拿此作為借鑒。」 墐:塗也。彌:通「弭」。凝澌:結冰。卼臲:ㄨˋ ㄋㄧㄝˋ,危殆不安。蛅蟖:ㄓㄢ ㄙ,蛾之幼蟲。
◎筷子詩  劉基
  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漢朝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
【語譯】:並看一對湘江玉竹,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曾淚灑其上留下斑斑淚痕。漢朝四百年的天下,都在張良「借箸代籌」下成功。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悲傷舜帝之死,無盡的淚水點點滴滴灑在瀟湘竹上,留下了斑斑淚痕,稱之「湘妃竹」。借箸代籌:指借所用的筷子當籌碼來計量規劃。語本史記留侯世家。後比喻代人謀劃策略。)
捕蛇者說      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鏤癘,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慼,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語譯】
在永州的山林裡,有一種奇異的蛇,黑黑的身體長著白的花紋,凡是被它碰觸到的草木,草木都要枯死。而被蛇咬到的人更是無藥可 救。不過這麼毒的蛇如果能夠活捉殺了它,將它的肉曬成幹,做成藥丸就可以拿來治麻瘋病,手腳痙攣,脖子腫,毒瘡,除去身上壞死的肌肉,還能夠殺死體內的寄 生虫。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太醫就奉皇帝的命令,到永州去收集這種毒蛇,每年要收集兩次,後來還公開招募能夠去捕毒蛇的人,可以用蛇來抵賦稅,結果一時之間 所有永州的人爭先恐後加入捕蛇的行列。
在永州的鄉間,有一戶姓蔣的人家,擔任捕蛇的這個工作已經三代了,同時他們也享有免繳賦稅的好處。有一回柳宗元遇見了姓蔣的第三代,他就問這個蔣先生,對這 一份捕蛇的工作有什麼感想。這位姓蔣的人很憂傷的對柳宗元說,我的祖父就死在捕蛇這件事上,我的父親也是因為捕蛇而死,我繼承這份工作十二年了,好幾回也 差點送了性命。柳宗元一聽,非常熱情,非常熱心的說,這樣好不好,你看起來很討厭這份工作,我幫你去跟主管
的官吏求情,免了你這份危險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你看怎麼樣。沒想到這位蔣姓人家一聽,馬上淚眼汪汪的說,大人,您是可憐我希望我多活幾年吧?問題是,我如果不幹捕蛇的差事而恢復賦稅那才真是大不幸 啊。我們家三代住在這裡,已經六十年的時間了。這六十年裡,跟我們熟識的鄰居,不是死了,就是被迫搬遷。他們在很重的賦稅逼迫下,田裡的收成都交出去了 還不打緊,家裡的積蓄也空了,最後只有含淚遷離這裡。問題是飢寒交迫下,他們常常死在路上,屍體交疊遍野,我要是不幹捕蛇這工作,遲早跟他們一樣。您不知道那些窮凶惡極的收稅官吏,吵吵嚷嚷鬧到咱們鄉間,不是只有百姓害怕,連雞犬都不得安寧,而我只要小心翼翼的到裝蛇的瓦罐那兒打開蓋子一看,蛇還好端端的 在裡,我就可以好好的睡覺。我只管一天照三餐好好的餵養這個毒蛇,到時候獻給朝廷,我就可以享用自己田裡的收成,安度天年。就這樣一年不過冒兩次生命危 險,比起我那些被賦稅逼死的鄰居,可要幸福多了。就算有一天我真的被毒蛇咬死了,也已經比我的鄰居安安穩穩的多活了好幾年了,我哪還敢討厭捕蛇這份工作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