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3、幼时记趣   ◇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下][]作鹤舞空。心[指示代词,这,这样][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昂首观[代词,指“鹤舞”],项[因为][指示代词,这,这样][同“僵”,僵硬]。又留蚊于[]帐中,徐[慢慢地][介词,用][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介词,把]丛草[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表修饰,不译]来,[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惊恐;神定,捉蛤蟆,[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之,项/
/                       / 端,怡
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4、三  ◇郦道元
[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几乎,完全][同“缺”,中断,断开]处。重岩叠嶂,[遮住][]日,[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到了那]夏水[漫上]陵,沿[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风,不[认为,觉得][快速]也。春冬之时,则[][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极,最高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冲刷]其间,[水清澈][树茂密][山高耸][草丰盛][实在,的确]多趣味。
[常常到]至晴初[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zhǔ,连续][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断,停止,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
[]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①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  ②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7、《论语》八则
子曰:“学[连词,表顺承。][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不亦[yuè,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理解][连词,转折。][生气,恼怒。],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习][][连词,表顺承。]知新,[可以][凭借][动词,成为。]柳宗元三戒师矣。”
子曰:“学[连词,表转折,却]不思[连词,就。][迷惑而无所得],思[连词,表转折,却。]不学则[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教导]汝知[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动词,就是。][代词,它,可不译。],不知为不知,是[同“智”,聪明智慧。]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 [介词,凭借。]【以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连词,表并列。]好学,不[意动用法 ,以……为耻。]下问,是[介词,凭借。] 【以是】谓之‘文’也。”
子曰:“默[连词,表修饰。][同“志”,记住。][代词,指学习所得。],学[连词,表转折,却。][满足],诲人不倦,何有[介词,对。]我哉【于我何有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兼词:于之,在那里。];择其善者[连词,表顺承。][跟从,学习。][代词,指善者。],其不善者[连词,表顺承。]改之。”
子曰:“不[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不[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
出来。]不发。[提出,举出。][方角][介词,凭借。]三隅[类推],则不[]也。”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学而时习之
③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狼  ◇蒲松龄
  【七年级下册】
1、赵   
普少[年青时][熟悉]吏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介词,
]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B普性深沉有岸谷
C普颜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臣窃以为不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答:(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②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 ,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3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字中,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忠臣                                  忠直刚毅,不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
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
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想而知。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
那被撕碎的奏牍,要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