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志摩的《黄鹂》
刘金霞
  徐志摩的《黄鹂》登在1930210日的《新月刊》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但诗中反映的思想比较成熟,可能是1930年前后的作品。
中华护理
吃松子的好处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写一只黄鹂,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仁立在那里,默不作声。华丽的羽毛闪烁在枝丫间,于是招来我们这些观望者。我们小心翼翼的聚在树下,期待着它放开美丽的喉咙,而它却一展翅飞走了,带走了春光、火焰,也带走了热情出国留学申请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象征诗。诗中的黄鹂象征着诗人一生所追求的,即诗人的理想、爱情与自由。作品中诗人小心翼翼地向黄鹂也就是他的发出了最后挽留,但结果却令他失望。于是有了诗歌前后现实生活中判若两人的徐志摩。也就是说诗歌前后的情感变化,恰好反映了诗人短暂一生的思想流程。
  徐志摩出身于江浙一带的巨商名门,开放的地带,优越的家庭环境及长期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使他一直生活在对爱与理想的追求当中。可以说他是在用短暂而美丽的生命追求他
,他的单纯信仰追不上,即胡适所说的爱、美、自由。他是浪漫的,正如叔本华形容他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园中遍植玫瑰的那种人,这种浪漫在他的诗中便是春光,温暖了他的周身,溶化在他前期的诗歌中。他的爱情,也是处于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像火焰,从张幼仪、林徽茵到陆小曼,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的化身。他的理想,主张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乡村家园。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也是不现实的,像那健身练腿一掠颜难以捕捉。但徐志摩却对他的理想充满了热情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因此茅盾把他称为布尔乔亚诗人。可以说前期的诗人还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理想国度里。这一切正像诗的前半部分所写到的黄鹂: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春光、火焰,像热情。多么美好,诗人简直对这一切的美好充满了太多的执着与企盼。等候它唱,我们静望着,怕惊了它
  然而1927年以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诗人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理想的破灭,家庭的罹变,他的诗情也由浪漫变得颓废、悲观了。这只期待许久的鸟儿终没有引吭高歌,而是一展翅飞走了。带走了春光、火焰、热情,留下的只是诗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
  这首简约的小诗,定格出作者深邃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过程,也为我们走进徐志摩,解读他的心灵提供了一把钥匙。
 
  附:徐志摩的《黄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