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小题)
1.课内阅读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年前
(1)这个片断主要写     
(2)请在片断中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安全发展 预防为主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5)“味双美”的意思是颜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味双美的句子是: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如何炖鸡好吃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渭南师范学院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少儿故事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pù pū)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ABAC)     
(3)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多,     多,为的是突出     
4.小阅读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堂大笑。
(1)把文中黑体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哄(hōng  hǒng  hòng)     
(2)为什么唐东杰布要创造藏戏?用文中的话说出。
     
5.课内阅读。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的,白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的,红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的,绿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的,黄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六折剪纸折法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1)选文主要写了     ,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2)看面具,写出人物。
这个面具半黑半白,是     的面具。
这个面具青面獠牙,是     的面具。
(3)面具为什么会在藏戏的发展中得以保留?
     
6.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答题。
        总的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     在这样的
处境中,     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1)从上面一段话中出两对反义词。
     ﹣﹣          ﹣﹣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A、虽然……但是……B、因为……所以……C、即使……也……D、只有……才……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3)理解句子,填空。
“……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消极的东西”指     
,“积极的东西”指     
鲁滨孙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     
(4)画“    ”句子的意思是     
A、在不幸的处境中,想到曾经美好的事物,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
B、在不幸的处境中,坏事更能磨练人的意志,能使人更坚强。
C、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7.课内阅读展示。
      这使我想到,虽然我收集了这么多东西,我所缺少的东西还很多,墨水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余像挖土或搬土用的铲子、鹤嘴锄、铁锹以及针线等等,我都没有。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我不久便习惯了。
      这些工具的缺乏使一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那些木桩都很重,很不容易搬动,我费了很长的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至于把它们搬回来,那就更费时间了。因此有时我差不多要费
两天的工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里面去。作为打桩的工具,我起初了一块很重的木头,后来才想到用一根起货用的铁棒。可是,用虽用了,打木桩的工作还是非常辛苦,非常麻烦。
      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儿又何必介意呢?况且,如果这件工作做完了,我一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事情要做,无非是在岛上各处走走,寻食物罢了﹣﹣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
(1)把句子改为陈述句。
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儿又何必介意呢?
     
(2)“我”缺少的东西有哪些?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工作开展的吃力?     (可多选)
A.用很长的时间把树桩砍好削好。
B.搬运木桩需要很长时间。
C.打木桩很辛苦。
(4)对于这样的吃力的工作,“我”又是怎样想的?
     
(5)从选文叙述内容来看,鲁滨孙是个怎样的人?
     
8.精彩片段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现在我决定动手去制造一些在我认为必不可少的应用的东西,特别是椅子、桌子之类,因为假使没有这些,我就连当前仅有的几样乐趣都无法享受;假使没有一张桌子,我
写字吃东西,或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多大乐趣。于是我便开始工作起来。我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能做得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出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有些东西,所用的工具不过是一把手斧和一把斧头。我想从来没有人采用我这种方式来做东西,或是付出我这样无穷的劳力。譬如说,如果我要做一块木板,我只好先伐倒一棵树,把它横放在我的前面,用斧子把它的两面削平,削成一块板子的样子,然后再用手斧把它刮光。不错,用这种法子,一棵树只能做出一块木板,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用耐心去对付,正如我在做木板的时候,不得不付出许多的时间和劳力一样。反正我的时间和劳力都不值钱,无论花在哪一方面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