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络。
不知谁家⼦,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有处,但怪傍⼈愚。
徒令⽩⽇暮,⾼驾空踟蹰。
译⽂
太阳从东南⽅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有⼀天在)城南边侧采桑。⽤青丝做篮⼦上的络绳,⽤桂树枝做篮⼦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朵上戴着宝珠做的⽿环;浅黄⾊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的绫⼦做成上⾝短袄。⾛路的⼈看见罗敷,放下担⼦捋着胡⼦(注视她)。年轻⼈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以期引起罗敷对⾃⼰的注意。耕地的⼈忘记了⾃⼰在犁地,锄地的⼈忘记了⾃⼰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完,回来后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孩。⼩吏回答:“是秦家的⼥⼉,起名叫做罗敷。”太守⼜问:“罗敷多少岁了?”⼩吏回答:“还不到⼆⼗岁,但已经过了⼗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随从⼈马⼀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马后⾯跟随⼩⿊马的那个⼤官就是,⽤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黄⾊的笼头;腰中佩着⿅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五岁在太守府做⼩吏,⼆⼗岁在朝廷⾥做⼤夫,三⼗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岁成为⼀城之主。他为⼈清廉,长得⽪肤洁⽩,有⼀些胡⼦;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步,从容地出⼊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千⼈,都说我丈夫出⾊。”
注释
〔陌上桑〕:陌:⽥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偏南。隅,⽅位、⾓落。我国在北半球,夏⾄以后⽇渐偏南,所以说⽇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作“善”(本⼈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层美)。
〔青丝为笼系〕:⽤⿊⾊的丝做篮⼦上的络绳。笼,篮⼦。系,络绳(缠绕篮⼦的绳⼦)。
〔笼钩〕:⼀种⼯具。采桑⽤来钩桑枝,⾏时⽤来挑⽵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中明⽉珠〕:⽿朵上戴着宝珠做的⽿环。明⽉珠,⼀种⼤个⼉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抚摩胡⼦(和下接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
〔脱帽著帩头〕:把帽⼦脱下,只戴着纱⼱。古代男⼦戴帽,先⽤头⼱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束发的头⼱。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作“踟躇”。
〔姝〕:美丽的⼥⼦。
〔颇〕:稍微
〔谢〕:这⾥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也为“否”的⾳。
〔⼀何〕:何其,多么。
〔东⽅〕:指夫婿当官的地⽅。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
〔居上头〕:在⾏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受⼈尊重。
〔何⽤〕:⽤什么(标记)。
〔骊驹〕:深⿊⾊的⼩马。
〔骊〕:纯⿊⾊。
〔黄⾦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黄⾊的笼头。络,这⾥指⽤⽹状物兜住。
〔⿅卢剑〕:剑把⽤丝绦缠绕起来,像⿅卢的样⼦。⿅卢,即辘轳,井上汲⽔的⽤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卢剑。〔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吏〕:太守府的⼩官。有的本⼦作“⼩史”。
〔朝⼤夫〕:朝廷上的⼀种⾼等⽂官。汉代宫名,⼤夫。⼤(dà)
〔侍中郎〕:出⼊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皙〕:指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肤洁⽩”,原句句意为:他为⼈清廉,⽽不是他为⼈⽪肤洁⽩。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长,须发疏薄的样⼦。⽩⾯有须,是古时候美男⼦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步。
〔殊〕:出⾊,与众不同,⾮同⼀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选择关联。
桥的诗句【词类活⽤】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置辞前,⽅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全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致相合。第⼀解从开始⾄“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解从“使君从南来”⾄“罗敷⾃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千余骑”⾄结束,写罗敷在太守⾯前夸赞⾃⼰丈夫,⽤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轻佻的举⽌感到羞愧。
诗⼈成功地塑造了⼀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性形象。⼀般来说,⼈们认识⼀个⼈,总
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们识辨⼈物的⼀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个“好⼥”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见到他以后⽆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三段,诗⼈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带有⼀点调⽪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对⾃⼰充满⾃信,并且善于运⽤智慧保护⾃⼰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解虽然
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三解虽然主要揭⽰她内⼼情感,但第⼆解使君⽴马踟蹰不前,分明⼜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的倩影吗?诗⼈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赋予这⼀艺术形象更⾼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们对罗敷的喜爱⽐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在摹绘美⼈的形象⽅⾯,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法的不同(这⼀点下⾯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较单纯地刻画⼈物的容貌之美进⽽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点显然在⽂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法⽅⾯,最受⼈们称赞的是侧⾯映衬和烘托。如第⼀解写罗敷之美,不⽤《硕⼈》
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是采⽤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渲染服饰之美⼜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中明⽉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字不及罗敷的容貌,⽽⼈物之美已从⾐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张⽟⾕《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极为鲜明、⽣动的烘托。“⾏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皆有之,⽽⼈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有意⽆意地做出⼀些想取悦罗敷的举⽌,(“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了⾃⼰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情和从她⾝上获得的审美满⾜。借助于他们的⽬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容体态。这样来塑造⼈物形象,⽐借助⽐喻等⼿段正⾯进⾏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且由于加⼊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们有两种理解:⼀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种意见是罗敷虚设⼀夫,更有⼈断定这⼀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
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罗敷说⾃⼰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客观上⼜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写法的⼜⼀次运⽤。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更不是什么糟粕,⽽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分好笑,⽽⼜⽆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如罗敷讲⾃⼰的年龄,“⼆⼗尚不⾜,⼗五颇有余”,⼝齿伶俐,⽽⼜暗带调⽪,“颇”字尤见⼝⾓语态之妙。最后⼀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不⾃在,羞愧难状。这⼀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代表着汉乐府⼜⼀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兰诗》⼜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如⼀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们,⽆论是年长的⽼者(⾏者),还是翩翩
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于忘记了⼀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段描写既巧妙,⼜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份的⼈能从不同的⾓度看到⾃⼰所欣赏的不同
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写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诗中赞扬了罗敷的坚贞⾃洁,诗⼈也⽤以寄托⾃⼰对国、对君的忠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