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提出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原则和规范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与每个人的职业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老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具有特定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因此,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就成为他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的标尺,也就是说,老师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上。这种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其实现的途径是“一是立足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以高度负责精神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奉献于社会教育事业。二是在立足本职,尽职尽责的基础上,关心国家大事,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关心和投身于社会变革的实践,在实践中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衡量一个老师的爱是否真诚,就要看他是否乐于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如果这爱里夹杂着个人的私利和恩怨,那就是爱得不纯、不直,也爱得不深。因此,老师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人生的奉献方式是“爱”,创造的方式是“学会爱”,热爱孩子、常识教育,高兴素质教育的大旗,“让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追求。他对农村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与他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他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分
不开的。他也正是在此为教育事业的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不断的自我超载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创造。
总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一师德要求,就是要老师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赤诚之心,具体体现在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中;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克己奉公忠于教职,在教育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便民服务。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我国优秀的师德传统
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老师的工作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小学老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道之治乱。”析昌济先生称教育者“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正是这种“失危定倾”的一事业,培养了我国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老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犹如蜡烛,毫不吝惜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不断地燃烧自己,把光留在人间,照亮学生的心灵;犹如露珠,滋润着吐艳的花朵;犹如泥土,
无私地奉献养分;犹如粉笔,播撒智慧的种子,渐渐地磨损着自身;犹如梯子,帮助学生上顶峰去采摘智慧的果实。忠于职守,自古以来,涌现出了许多献身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的典型。
二、教书育人,培养新人
1、教书育人、培养新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书育人、培养新人是老师的神圣职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要“热
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与教书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热爱祖国、热爱教育规
定和制约着教书育人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教书育人、培养新人是教师的天职,是热爱教育、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按照掌声雷动教育方针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职业一经产生,教师就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和义务,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一定社会或阶级培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人。在中外教育史上,一切教育家都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
和应尽的义务。《礼记》中记载:“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就是说,为师者既要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晓之以立身处世的道理。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批传授为人之道,即育人;“授业”是指讲授文体知识,即教书;“解惑”是解答做人或学习方面的疑难。概括这三方面内容就是教书与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徐特立更是明确指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
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相联的,教书育人一方面指明了老师的神圣职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总结了老师的劳动手段、劳动方式和劳动任务。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教书确实是一条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教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做人的道理,以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学生成人、成才。
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就是传
授知识,但传授知识却不能与育人画等号。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全面的,不仅有书本知识,还有书本外的知识,包括如何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不是单纯为教而教,而要挖掘知识中渗透的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师表行为去教育影响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既
是讲解书本知识的“师”,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人”。学生耳听公式、概念,眼观教师的举止和行为,心理揣摩教师的品德和灵魂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习染仿效。也就是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流露,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育人就是培养有用人才,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就是培养有、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培养人。我们国家的共同的社会主义任务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培养新时代的人。”一个老师只有按照教书育人、培养新人的道德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既教书,又育人,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利益,把教育工作真正做好。反之,如果只教书不育人,只当“经师”不当“人师”,只抓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势必贻误学生,有损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利益,教育工作也不会真正做好。所以,教师教书必然育人,要育好人,也必须通过圪的方式和内容来实现。显然,教书育人、培养新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2、提高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培养新人的自学性
教书育人、以德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例如,1991年11月10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个从小聪明的中国留学博士,
因妒嫉另一个中国留学博士,在10分钟内连杀5人,重伤1人,然后自杀。这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再如,1994年3月31日发生在浙江千岛湖游船上的杀人抢劫案,造成16名台湾游客和8名当地船工全部被活活烧死在底舱内,案犯却是三个从小聪明一直在赞扬中长大的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小青年。在当前社会教育中,存在着大众传媒大发展与广告宣传中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坏人坏事的影响,如有的青少年因为交友不慎,跟人学会抽烟、酗酒、赌博、上网成瘾,甚至、偷抢。这些像恶性肿瘤扩散一样毒害着那些抵抗力不强的青少年,他们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不刻苦,为人不诚实,吃穿不俭朴,生活不检点。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娇惯下,缺乏自主、自理、自强的生活能力,更缺乏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人的道德观念淡薄。更何况,在教书育人中有些教师一味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环节,将育人过程简单地赞同于知识的掌握。须知,具有知识并不就是有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灌输”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因为它无法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这样,势必造成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学生的完整生活,达不到育人的目的。面对学生这种思想道德和教师教学的一味灌输的现状,更显得“教书育人”、“民德育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敬业奉献
与此同时,国际上对青少年一代和平演变的进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要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又不能重新闭关锁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这对教师的的教书育人职
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而使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培养新人”这一神圣职责和义务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培养新人”的自学性。教书育人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