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4月,恩格斯在1888年经过修改,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清算费尔巴哈所作的理论准备,是未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的草稿。
《提纲》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彻底决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从费尔巴哈进一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有三次决裂,第一次是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决裂,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产生为标志;第二次是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以《神圣家族》的产生为标志;第三次是同费尔巴哈的决裂,以《提纲》以及以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产生为标志,在此之前,总的说来,马克思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费尔巴哈,已经是在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了,但是,他还是把费尔巴哈的“发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看作是批判旧的国民经济学的“真正的基础”,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费尔巴哈提出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成。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仍
然对费尔巴哈作了过高的评价,认为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而且推崇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摧毁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概念与说法,用“人”的本质来代替是指“无限自我意识”在内的破烂货,说费尔巴哈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当20年后,马克思回首往事,又重读《神圣家族》一书的时候,曾经向恩格斯说:对费尔巴哈的崇拜是很可笑的,是肉麻的吹捧,但我一点也不感到脸红,而只有从《提纲》开始,才对费尔巴哈作了比较彻底的清算,才真正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标志着和费尔巴哈彻底决裂了。
整个“提纲”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恩格斯在1888年经过修改加工,作为《费尔巴哈论》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从内容上看,因为《提纲》的基本思想,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实践观点是《提纲》的灵魂,它犹如一条红线
贯串全篇。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基础。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奠定了历史唯物论的基础。提纲挈领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等等。其次,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变革,这就不但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批判了唯心主义。
而“新世界观”主要指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践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在《提纲》中,马克思不仅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而且把它引入历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在实践观点上同费尔巴哈的分歧,是同如何看待人的问题紧密相关的。马克思赋予实践以革命的意义,表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纯自然的人完全过渡到现实的、社会的人,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唯物而又辩证的哲学。此外,在《提纲》中,马克思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的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变
革,不但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就是所谓“新”之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纲》包含着新的世界观,“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点,从时间上看,《提纲》是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世界观转变之后的最初著作,但是《提纲》的上述思想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只是以未展开的形式提出的,只是一个供研究而匆匆写成的《提纲》根本没有准备发表,而只是在以后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如果说,《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对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全面的制定,《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提纲》的思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二、内容讲解
《提纲》共十一条,根据传统的理解,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根本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理,指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二条);(二)揭露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及其认识论根源,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坚持
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三-—九条);(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大革命,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第十、十一条)。
下面,我们分别作简单介绍:
第一部分
第一条
这一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这一条可以看作《提纲》的总论。可分为三层意思:
1、揭露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点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这是正确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段话集中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性和直观性的缺点。
所谓“事物、现实、感性”三个词,在旧唯物主义的著作里,特别是在费尔巴哈的著作里,说的是一回事,就是指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客观世界,也包括客观存在着的人,所谓费尔巴哈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形式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就是说,他把人们认识的客观对象只是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纯客观的对象去理解,而不是把客观对象当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去理解,不懂得客体只有在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而是把实践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排除了出去。因此,它把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只看作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不懂得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割裂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离开客观实践的抽象的、僵化的统一。因此,它的认识论就不能不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
2、批判唯心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歪曲
旧唯物主义抛弃了革命的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是消极的感性直观,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如何看待唯心主义对人的能动作用的发展?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就是说,就它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而和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感性直观相比较而言,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就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言,则又是非常荒谬的。所谓“抽象地发展”是什么意思?主要是说,它片面地夸大了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本来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意识,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使之成为脱离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当作世界的创造主。例如,费希特的自我可以创造非我,认为客观世界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黑格尔则是在抽象思辨范围内谈能动作用,认为“绝对精神”是能动的,自然界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是典型的“精神万能论”,“主观随意性”,所以是十分荒谬的。
那么,造成这种荒谬绝伦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说:“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也就是说,它也不懂得什么是实践,把实践活动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中排除了出去。不错,黑格尔也讲述过实践,但是他所说的实践是指精神的活动,观念的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能动性不但表现在能够认识世界,而且主要表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改造世界,实践活动是要凭借
物质手段来进行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而它是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对于这一点,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所说的能动性,是脱离了实践的,被抽象化和被歪曲了的意识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错误看法
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先说一下,即“思想客体”和“感性客体”,所谓“思想客体”就是指黑格尔的那个神秘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主体即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其本质仍然是绝对观念,所以,思想客体就是指绝对观念,所谓“感性客体”,主要是指自然界和人。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说,费尔巴哈坚决抛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反对把神秘的绝对观念这种“思想客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当然是对的,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费尔巴哈却不把人的活动本身当作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而只是把理论当作真正人的活动,这就错了,费尔巴哈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发生错误?关键在于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尽管他也经常使用实践这个概念,他所说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完全是两码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主要是指三大基本实践活动,指的是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主要是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那种吃吃喝喝、投机经商的利己主义活动,他曾经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过,“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是利己主义。”[1]费尔巴哈偶尔也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只是一些萌芽,对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马克思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的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这句话,是针对费尔巴哈特别强调“理论的批判活动”而提出的,此外没有别的意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