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徐志摩的经典名作《再别康桥》,阅读完成之后将这首诗歌中的修辞一一列出,并且选择其中的代表性的修辞进行详尽的阐释与说明,说明这些修辞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徐志摩《再别康桥》修辞浅析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诗歌运用了反复、比喻、拟人、顶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富有“诗感”诗歌之美,为我们描绘了非常唯美的康桥意境。
一、用比喻美化意象
比喻是诗歌展开意象的最佳桥梁。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以“柳”比喻“
新娘”由于都有“柔媚美好”的特质,所以是“形似”,而本文主要突出的意象“美丽的康桥”,与“金柳”、“新娘”都有美好的性质,所以可说是达到“神似”的地步了。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句话,作者用“暗喻”写出了康河那种亮闪闪的清澈。
二、用拟人情化意象。
诗歌中的康桥、康桥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看来都是他的老朋友,在诗人心中有很深的感情寄托。
如“夏虫也为我沉默。”由拟人化动词“沉默”两字判断其为此法。而事实上,也是直指意象“离别的感伤”。再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暗指“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好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三、用象征诗化意象。
象征对于意象的概念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意象的内容可说直接决定了象征的主要内容意义,而象征让具体的意象更美,更带诗意。
如“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星辉斑斓”等,不都直指意象“美丽的康桥”吗?而“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别离的笙萧”等则是指向意象“离别的感伤”。“夕阳中的新娘”是“美好康桥”意象的象征,全句没有直写“美好”两字,却隐隐约约让人感到康桥黄昏的美和离别的感伤,的确是十分成功。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用“一船星辉”来象征那时的生活,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对于诗歌,是修辞将诗歌变得更美;对于诗人,是修辞将诗人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那么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2. 什么叫互文性?如何在中小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理论?
怎么网恋
互文性说的是在文学和文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了的一种现象,即任何一个文本实际上都和别的文本有着某种关联,每一个文本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理论通过互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力图说明,作品的产生和作品的意义并不完全来自作者自己的创造,它还和别的作品和别的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大概都会惊叹这首在文字上极其精致、简洁的小令,蕴涵的意味竟然如此丰满。把一个在深秋季节还飘泊在外的孤独旅人的悲凉感受,表现得那么深切感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马致远个人的艺术功力当然不可忽略,但是,如果作更细致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秋思》的意境是借助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造成的,其中蕴涵的意味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马致远对别的诗歌和诗人的扁桃仁的功效与作用阿米巴经营管理“借贷。意思是说,传承文化枯藤昏鸦青岛旅游攻略小桥流水这类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已被众多的诗人描述和渲染过,它们在进入马致远的小令之前,已被其他诗词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情调——“枯藤老树不仅仅是植物的名称,它们还和苍凉荒芜的氛围相关;昏鸦瘦马也并非仅指动物,同时还含有凄苦孤独的意味;小桥流水人家也不是日常生活场景的白描,其中还有温馨安逸亲情的蕴含……张延赏总之,这些语汇因为经过无数诗篇和无数诗人的营造,已
经成了寓意丰富的审美意象,人们一看见它们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之相关的情景和感受油然而生。马致远正是依赖互文关系赋予的这些寓意和韵味,才有可能仅用名词的排列组合,就把飘泊在外的孤独旅人的情思表现得如此深厚,如此感人。从这个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魅力与其说是来自于对秋思意象的原创,还不如说是来自诗人对古典诗歌中最富于表现秋思的意象的选择和提炼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互文性阅读要求我们关注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关系线索,关注这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关注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所造成的意义衍生对这个文本意蕴的影响。从文本之间的关系网中去寻意义衍生的踪迹,通过意义衍生、流变的过程去捕捉、感受和思考文本的丰富蕴意。这对于新诗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研究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空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尽快地提升阅读的能力。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这都会起到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