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优秀教案
《采薇》优秀教案
《采薇》⽐较完整地展现了征⼈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下⾯是yjbys⼩编和⼤家分享的《采薇》优秀教案,更多内容请关注⽂学⽹名著阅读栏⽬。
教材分析:
《采薇》是⼈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必修2第⼆单元的精读课⽂,选⾃《诗经·⼩雅》诗歌以追忆的⽅式,抒发了战⼠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定的传统⽂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安排在单元第⼆篇,学习第⼀篇《氓》时,已经带着学⽣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分析赋、⽐、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定的赏析能⼒和审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
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学阅读必
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有⾃⼰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赏析艺术特⾊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诗歌,学⽣在语⾔感知上有⼀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
⾼⼀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些学习诗歌的⽅法,⽽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法有⼀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和现代汉语,甚⾄和常见的⽂⾔⽂都相去甚远,所以学⽣遇到的第⼀个问题就是语⾔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学作品的精华,从⽽对⾃⼰的⼈⽣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还有⼀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较浅且⽚⾯,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帮助学⽣解决语⾔障碍,让他们透过语⾔理解深刻⽽细腻的情感
教学⽬标:
1、反复朗读,体会⼠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盾,把握其丰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法的艺术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标、教材特点采⽤诵读法和分析法进⾏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法,也是最有效的⽅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语调⽽把握⽂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在⽼师的指引下对课⽂的思想内容进⾏探究,从⽽使学⽣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课程的⼈⽂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主探究,引导学⽣⾃学、教会学⽣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达到提⾼学⽣语⽂综合能⼒的⽬标可以把疏通⽂意和课⽂思路的任务交给学⽣,锻炼学⽣的⾃学能⼒ 教学过程:
⼀、导⼊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家还记得吗?有⼀⾸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答:想家)什么⼈想家?(学⽣答:战⼠),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背:浊酒⼀杯家万⾥,燕然未勒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不寐,将军⽩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起⾛进《诗经·⼩雅》的《采薇》 ⼆、朗读课⽂
三、内容分析
诗经 采薇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主题:思乡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烈烈忧⼼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薇的变化(作柔刚) 时间的流逝(莫⽌阳⽌)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连三⽉,家书抵万⾦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法有什么作⽤?
明确:
⼿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的个别出换⼏个字,这种⼿法叫“重章叠句”
作⽤: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情以植物的.⽣长暗⽰时间流逝,时序更替,⽽⼈物内⼼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突出了主题⾳节和结构上造
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词,⼀唱三叹,⾳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兴的表现⼿法,在前三章中⼀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写战争⼀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光剑影,厮打拼杀⽽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词,⽤赋的⼿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公强烈的⾃豪感,⾼昂的⽃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有⽆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雪纷飞,⼀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的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10.本诗的最后⼀章历来评价很⾼,《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弟集聚,问《⽑诗》何句最佳,遏(谢⽞)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较其⾼也试着赏析⼀下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以景显情,韵味⽆穷,⾮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难分难舍的牵挂,⽣死未⼘,离家的⼼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经过多少磨难,九死⼀⽣,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和内⼼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雪霏霏”对⽐,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氛悲怆
四、⼩结
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交瘁的戍卒,冒着⾬雪,沿着泥泞的⼩路慢慢腾腾地⾛向画⾯深处,⾛向⾬雪浓重的远⽅只给我们留下⼀个孤独的背影,⼀声幽怨的叹息。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这是⼀⾸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部分,是戍卒对昔⽇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部分,写戍卒
归家途中遇雪⽽⼼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发。
根据《诗序》说:“⽂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念归其⽇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柔⽌”、“刚⽌”三种变化,从薇菜
的“作”(初⽣)、“柔”(柔嫩)、“刚”(坚硬),表⽰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归⽈归”,表明期待已久,归⽽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情溢于⾔表。下以“岁亦莫(暮)⽌”、“⼼亦忧⽌”、“岁亦阳⽌”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复叠的⽅式连在⼀起,反复以“欲归不得——⼀年将尽——我⼼忧伤”渲染出⼀种怅恨哀怨的⽓氛。⼼忧⽽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情是⼗分感⼈的。⽽这种感⼈的忧愁之情⼜通过“忧⼼烈烈”、“忧⼼孔疚” 表现得⽆可遮拦。
时光⽩⽩流逝,⼀年⼜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情本已⼗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回去通个⾳讯,这更使⼈产⽣不定的⼼绪,⽆可依傍,也⽆可慰藉。⼼忧岁暮,征⼈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真的没有家室,⽽是说,虽然有家,但因⾃⼰久戍在外,⾻⾁分离,不能与家⼈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叠⽤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抵御外侮的愤激语⽓,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下章对军旅⽣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节:
起句⽤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的将帅之车,在形象、⾊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君⼦所依,⼩⼈所腓”中可知,这些⾼⼤、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卒的掩护,是军队战⽃⼒的重要标志。⾼头⼤马后⾯,是搀着强⼸、⼿持利刃的⼠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戒”、“岂敢定居”⾼度警惕性的⼠兵,显⽰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的豪情和必胜的信⼼。战则捷,居则戒,与⾸章“玁狁之故”呼应。⾄此,全篇⽓势为之⼀振,诗⼈在凯歌般⾼昂的旋律中结束了⾃⼰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的作⽤。⽽眼前景、⼝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兴寄深微,⾃然天成。如⽅⽟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认为这四句是⽑诗中最烩炙⼈⼝的佳句(见《世说新语·⽂学》),似不为过誉。
这⾸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交
织在⼀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嗟时的⽭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时代的战争⽣活和⼈民的战争⼼理,表现了战争⽣活的各个侧⾯,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追攀效法的楷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