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清照(1084年3⽉13⽇~1155年5⽉12⽇)号易安居⼠,汉族,⼭东省济南章丘⼈。宋代(南北宋之交)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才⼥”之称。下⾯是分享的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
  如梦令·昨夜⾬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学习音乐的好处  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令,有⼈物,有场景,还有对⽩,充分显⽰了宋词的语⾔表现⼒和词⼈的才华。⼩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的惜花伤春之情,语⾔清新,词意隽永。
  起⾸两句“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晨起宿醉尚未尽消。“⾬疏风骤”⼗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却
是疏落,渲染了词⼈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唤来侍⼥“试问卷帘⼈”转折巧妙精当,灵动⾃然。词⼈情知海棠不堪⼀夜骤风疏⾬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不忍亲见,⼀个“试”字,将词⼈不忍亲见落花却⼜想知究竟的⽭盾⼼理,刻画得贴切⼊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的回答让词⼈喜出望外却⼜⽆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不解词⼈⼼以及词⼈的意外之喜,词⼈的细腻委婉和侍⼥的粗疏淡漠形成对⽐。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的回答却让词⼈感到⾮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夜风⾬,海棠花⼀定凋谢得不成样⼦了,可是侍⼥卷起窗帘,看了看外⾯之后,却漫不经⼼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个“却”字,既表明侍⼥对⼥主⼈委曲的⼼事毫⽆觉察,对窗外发⽣的变化⽆动于衷,也表明词⼈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常⾃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的反诘,也像是⾃⾔⾃语:这个粗⼼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复杂的神情⼝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语之中,含有不尽的⽆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这⼀层惜花的殷殷情意,⾃然是“卷帘⼈”所不能体察也⽆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主⼈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然和⼈⽣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的对⽐;“肥”形容⾬后的叶⼦因⽔份充⾜⽽茂盛肥⼤,“瘦”形容⾬后的花朵因不堪⾬打⽽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彩鲜明、形象⽣动,这实在是语⾔运⽤上的⼀个创造。由这四个字⽣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实在令⼈叹为观⽌。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轻灵新巧,对⼈物⼼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
2.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
干煸鱿鱼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守着窗⼉⼀作:守著窗⼉)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浅斟低唱,⽽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
  这⾸词起句便不寻常,⼀连⽤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即使在诗赋曲也。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乐
美。宋词是⽤来演唱的,因此⾳调和谐是⼀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
叠词朗读起来,便有⼀种⼤珠⼩珠落⽟盘的感觉。只觉齿⾆⾳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个伤⼼之极的⼈在低声倾诉,然⽽她还未开⼝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头和空⽓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穷。
  ⼼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词⼈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眠就越难以⼊眠,于是词⼈就很⾃然想起亡夫来。披⾐起床,喝⼀点酒暖暖⾝⼦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饮酒与品茶⼀样,独⾃⼀⼈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杯淡酒,⽽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未愈的伤⼝,头⽩鸳鸯失伴飞。词⼈感叹:唉,雁⼉,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样,⽼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样,余⽣要独⾃⼀⼈⾯对万⾥层⼭,千⼭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传递情书的那⼀只。⽆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传情信使仍在,⽽秋娘与萧郎已死⽣相隔,⼈⿁殊途了,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奇思妙想包含着⽆限⽆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也已憔悴不堪,再⽆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的雅致了。词⼈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个⼈
greet
在受这⽆边⽆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全⾮。“旧时天⽓旧时⾐,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托⾹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个⼈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下起⾬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边丝⾬细如愁,下得⼈⼼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个⼈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切,使词⼈的哀怨重重叠叠,直⾄⽆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再也不⽤什么对⽐,什么渲染,什么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简单直⽩,反⽽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也稍觉失⾊。⼀江春⽔虽然⽆穷⽆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词⼈的愁绪则⾮笔墨所能形容,⾃然稍胜⼀筹。
  前⼈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连串叠字为其特⾊。但只注意这⼀层,不免失之⽪相。词中写主⼈公⼀整天的愁苦⼼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起床便百⽆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到点什么来寄托⾃⼰的空虚寂寞。下⽂“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所获,反被⼀种孤寂清冷的⽓氛袭来,使⾃⼰感到凄惨忧
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句“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种由愁惨⽽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才能⽤得
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之晨,⽽⾮写⼀季之候。秋⽇清晨,朝阳初出,故⾔“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故⾔“还寒”。⾄于“时候”⼆字,有⼈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新霁,⾃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乍暖还寒”相合。古⼈晨起于卯时饮酒,⼜称“扶头卯酒”。这⾥说⽤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于下⽂“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正⽆限,⼀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从⼀个⼈寻觅⽆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由秋⽇⾼空转⼊⾃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因忧伤⽽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
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不摘花,花当⾃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既写出了⾃⼰⽆⼼摘花的郁闷,⼜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唐⼈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以下,写独坐⽆聊,内⼼苦闷之状,⽐“寻寻觅觅”三句⼜进⼀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词选》断句,以“独⾃”连上⽂。秦观(⼀作⽆名⽒)《鹧鸪天》下⽚:“⽆⼀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了,⾬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对黄昏有思想准备⽅⾯着笔,李则从反⾯说,好像天有意不肯⿊下来⽽使⼈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且兼⽤温庭筠《更漏⼦》下⽚“梧桐树,三更⾬,不道离情正苦;⼀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为⼀,笔更直⽽情更切。最后以“怎⼀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庾信以来,或⾔愁有千斛万斛,或⾔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其多。这⾥却化多为少,只说⾃⼰思绪纷茫复杂,仅⽤⼀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不说明于⼀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情,即戛然⽽⽌,仿佛不了了之。表⾯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遗,淋漓尽致了。
  这⾸词⼤⽓包举,别⽆枝蔓,相关情事逐⼀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赋之神髓,⽽以接近⼝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谱⼊新声,运⽤凄清的⾳乐性语⾔进⾏抒情,⼜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3.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然和谐,把读者⾃然⽽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字却露了作者⼼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分愉快的游赏。杰出人物手抄报五年级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层,兴尽⽅才回⾈,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不想回⾈。⽽“误⼊”⼀句,⾏⽂流畅⾃然,毫⽆斧凿痕迹,同前⾯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了主⼈公的忘情⼼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叶扁⾈摇荡。⾈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这样的美景,⼀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公急于从迷途中寻出路的焦灼⼼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鸟都吓飞了。⾄此,词戛然⽽⽌,⾔尽⽽意未尽,耐⼈寻味。
小数除法题  这⾸⼩令⽤词简练,只选取了⼏个⽚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情融合在⼀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情,让⼈不由想随她⼀道荷丛荡⾈,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是得”,这⾸诗不事雕琢,富有⼀种⾃然之美。
4.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
  清平乐·年年雪⾥
  李清照〔宋代〕
  年年雪⾥,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好意,赢得满⾐清泪。
  今年海⾓天涯,萧萧两鬓⽣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叹⾝世。词⼈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深刻地表现了⾃⼰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上⽚忆旧。
  第⼀层“年年雪⾥,常插梅花醉。”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词⼈为梅花、为爱情、为⽣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花⽐。”可作为“年年雪⾥,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第⼆层“挼尽梅花⽆好意,赢得满⾐清泪。”写丧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形的内⼼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烛花弄”(《蝶恋花》)。花还是昔⽇的花,然⽽花相似,⼈不同,物是⼈⾮,怎不使⼈伤⼼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的⽣活。⽣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世的艰⾟。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婚后的这段⽣活,表现的是⼀种百⽆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本词中“挼尽”⼆句,说把梅花揉碎,⼼情很不好,眼泪把⾐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喜⼀悲,反映了不同的⽣活阶段与不同的⼼情。
  下⽚伤今。
  第⼀层“今年海⾓天涯,萧萧两鬓⽣华。”“⽣华”意为⽣长⽩发。词⼈漂泊天涯,远离故⼟,年华飞逝,两鬓斑⽩,与上⽚第⼆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性形象遥相对照。
  第⼆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活的折磨使词⼈很快变得憔悴苍⽼,头发稀疏,两鬓花⽩。词⼈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到,可是哪⾥还有⼼思去插梅呢?⽽且看来晚上要刮⼤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且⼀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对国事的忧怀。古⼈常⽤⽐兴,以⾃然现象的风⾬、风云,⽐政治形势。这⾥的“风势”既是⾃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弃疾的《摸鱼⼉》“更能消⼏番风⾬,匆匆春⼜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担忧的情绪。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争形
芥末黄瓜势;“梅花”以⽐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词篇幅虽⼩,却运⽤了多种艺术⼿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的是对⽐⼿法。赏梅⽽醉、对梅落泪和⽆⼼赏梅,三个⽣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在对⽐中表现词⼈⽣活的巨⼤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的是衬托的⼿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不是
今昔并重,⽽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情。以赏梅寄寓⾃⼰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事,词语平实⽽感慨⾃深,较之《永遇乐·落⽇镕⾦》⼀⾸虽有所不及,亦⾜动⼈。
  这⼀⾸⼩词,把个⼈⾝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寄托甚深。
5.精选宋词李清照名篇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