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①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一生喜好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诗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作品。②铁瓮:宋时望海楼在镇江城内,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B.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虚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尾联面对如画美景,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
2.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请从全诗的情感变化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⑴首联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
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诗人心情愉悦。⑵然而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⑶诗人赏景时逸兴遄飞,兴致盎然,在尾联诗人却抒发了满怀的愁绪,“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不肯与世俯仰、仕途不顺利的诗人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足见其构思之妙。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错误,尾联的“春风秋月两茫然”,是诗人表达面对美景却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
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联系注解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他仕途不顺
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
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
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完成下题
寻______
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请在标题处补出一个初中课内文言文中描述过的地方,结合这篇文言文与这首诗歌内容相契合之处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桃源。
理由:①地名相近,“武林”旧指杭州,《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指的也是杭州;②描写景特点与《桃花源》相近,都写了该地景优美,与世隔绝;③表达主旨相同,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讲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本诗首句“武林春草齐”中的“武林”是杭州的旧称,而《桃花源记》中的首句“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武陵”指的也是现在浙江杭州一带;其次,本诗中的“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描绘出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画卷,另外诗中“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说明此处与世隔绝,环境幽静,这些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景相接近;最后,《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
不满,而本诗中“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所表达的旨趣与《桃花源记》表达的旨趣相同。所以,标题处应填的初中文言文描述过的地方是“桃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报国无门之叹。“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