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词中的彩美
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彩之美吸引着诗人。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调则是翠,三种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的皎洁、明亮。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
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诗人把夏日的湖光景写得明艳如画,其艺术秘诀就是运用了极为浓重的彩词。红与绿这两种颜同时出现,人们就会感到绿格外醒目,红格外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中这千古名句“, 火红”与“蓝绿”形成强烈对比,把春日的江南景写得明艳迷人,生机勃勃。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般来说,写悲惨壮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彩,但诗人把金、胭脂和紫红与黑、秋、玉白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以示物,以感人。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彩鲜明,爱憎分明。
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青、白四鲜明而和谐,构成了一种调柔美绮丽的画面,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柳宗元“烟消日出不
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中一个“绿”字,更是被韩愈赞为“六字寻常一字奇”。烟消日出,渔翁不见了,诗人正感诧异,忽闻桨橹“ 欸乃一声”,
诗人顿觉眼前山水随之而更绿,更可爱了。“绿”字既为山水增光声,又同声响配合,反衬出一个清寂、空旷而秀丽的境界。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前面勾画出一种神秘迷离的奇景之后,笔锋一转,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作结,把人带到恬静的现实之中。一“青”字颇具神韵,给人留下悠悠思念的余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一“白”字将人笼进一种幽寂的氛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一片柔和、恬静的翠绿中点染上几点嫩黄,新鲜而又和谐。绿是生命的颜,青春的颜,象征着春天的盎然生机,给人以安宁、恬静和愉悦;黄则能唤起一种明朗的感觉。从视觉到心理都给我们以美感享受,透露出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态。
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总之,古代诗人以五彩诗笔绘出彩诗句、诗篇,给我们视觉上无限的审美愉悦,不由你不轻轻地叹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