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冯梦龙(3)
冯梦龙反其道而行之,“即是空,空即是” 。冯梦龙非要将大雅之千家诗变成民间情歌、山歌,做到圣凡不二。说穿了,什么是“无善无恶”?心中不怀邪念,人人皆可成圣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四句教》)
艳情词即表达男女之情的词作,一般指向爱情、性爱这几个方面。“在禅宗看来,既然万法皆体现着真实的本性,作为万法之一的人类隐秘情感的爱情,同样能体现出真实的本性,因此人类的艳情与禅思之间有着相通之处,由此形成了禅宗诗歌中以艳情喻禅的倾向,将艳情引入禅中,使禅宗诗歌添增了香韵缭绕的风致。”。由此来看,艳情词亦可作为禅宗思想的表征。
佛教认为,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欲望,种种欲望中尤以对美的贪溺为罪大恶极。世人见到美,便会生种种非分之思,从而引起种种忧郁苦痛,这就破坏了原本安宁祥和的心态,污染了洁净澄明的本性。女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菩萨呵欲法经》)。所以参禅者务必要远离爱欲,应当修习不净观,把女想象成种种恶秽之状,方可调适身心。佛经中的女描写亦
是为了以女外表的诱人对比、反衬其内里的可怖,使人悟得女欢爱如同其它,终究皆是空,令人在极度的男女欢爱中心生厌恶,从而得到解悟。
○满架蔷薇
凉风阵阵过池塘,捉我里个情郎吹进房,重重帘幙,微风送香,游蜂浪蝶,纷纷过墙,(道、郎呀)便添得一个人人那了能闹热,好像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将高骈的诗作。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
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也傍桑阴
香香小嫁子丑冤家,两鬓蓬松面又介麻,家中物件,锄头水车,扒泥挑粪,插秧种麻,(道、)我侬嫁子个样老公有亻奢风流处,只得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
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才了蚕桑
瓜甜藕嫩是炎天,小情郎趁少年,纱厨鸳枕,双双并眠,颠惊倒凤,千般万般,(小阿道、)我搭情郎一夜做子十七八样风流阵,好像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短笛无腔
田田荷叶贴方池,共情郎春兴迷,郎探花蕊,弄玉枝,两情迷恋,颠之倒之,情哥郎伸子尺二舌头要饣舌砂糖甏,小阿好像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
○两山排闼
吹开池面像个明镜台,小梳妆照粉腮,忽然想起,情人不来,嫩梳云鬓,闲却凤钗,小阿奴奴淡子蛾眉无人画,枉子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