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2022届语文七上期末模拟试卷(四)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隔壁  消耗  隐约  妄下断语
B讨厌  忧郁  安祥  若有若无
C预警  偶然  挣扎  提心掉胆
D愤恨  辨护  衔着  畏罪潜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贪婪    废墟    烘拖    煞有介事
B派遣    镶边    酷热    肌肠辘辘
C捷毛    酬劳    高邈    拈轻怕重
D殉职    屋檐    突兀    喜出忘外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záo  成(cuán  tǎnɡ)  咒(zǔ)
B志(dǔ)    甲(kuī)  lán  còu
Cshèn  tuì)  (ɡōnɡ)  若(tǎnɡ)
D谷(bǐ)    满(qìn  仿(mó)    蔼(hé)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云霄  盔甲  绅士  不求甚解
B倜傥  奥密  激荡  人迹罕至
C感慨  悔恨  企盼  美不胜收
D淋漓  鉴赏  渊博  小心翼翼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它似乎太______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______着。
(3)我很想______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A.活泼 凝望 补救
B.胆大 张望 弥补
C.活泼 张望 补救
D.胆大 凝望 弥补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名句默写(10
1)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5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6)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
7)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9)操千曲而后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
10)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热爱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给自己留下别样印象的老师。临近毕业,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献给教师的歌——红烛颂”为主题的专题实践活动,请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请根据示例,写两句连续的古诗句,形象地概括老师的崇高形象和伟大精神示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表达你对老师的尊敬和赞美之情,请以手机短信的方式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发出祝福的话。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4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B.本文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说明“俭以养德”与“静”没有什么关系。
D.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一要有志,二要淡泊宁静,三要惜时。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
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
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
的发展;有的则像一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__________ 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