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郡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增笑耳
B.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C.而前狼又/七人早出,则鸿已
D.暇甚/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 禽 鸟 何 知 而 钟 情 若 此
(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狼》是按照屠户________、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________。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________   
2.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  ,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选自《狼三则》其三)
(注释)①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所。
(1)(甲)(乙)两文都选自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令不可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4)(甲)(乙)两文中的屠夫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狼虽然凶残,但(乙)文中屠夫却以一把“________”的小刀,最终以“________”(方法)战胜了它。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帐:遗鴨。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人道之 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
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
④遂于楚王 ________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    闻    有    风    凰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   
(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三人  , 必有我师
B.夫须静也/非志无以成
C.淫慢则不能精/精图治
D.与日去/暇甚
(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  , 意与日”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行甚远 ________
担 ________
③意甚 ________
④狼亦矣 ________
⑤止增笑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任意写出3个。并想一想,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4)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