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的⼀部主要记述魏晋⼈物⾔谈轶事的笔记⼩《世说新语》
⼈明⽰⾃⼰尊重贤才的⼼意以及以天下为⼰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个坐榻,等徐稚⾛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乘仰慕黄宪
【原⽂】
周⼦居[1]常云:'吾时⽉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已复⽣矣。'
【注释】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1]周⼦居:即周乘,字⼦居,东汉⼈,官⾄泰⼭太守。
[2]黄叔度: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扬⼈。出⾝寒微,因有德⾏,受到当时名流推崇。
[3]鄙吝:⼼胸狭窄浅薄。
【译⽂】
周⼦居常说:'我过⼀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滋长起来了。'
【评析】
黄宪出⾝寒微,却有着和颜回⼀样⾼尚的道德与品⾏。黄宪和周乘两⼈只是有些⽇⼦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鄙吝之⼼已复⽣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乘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到⼀种不曾感受过的崇⾼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价值得到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个⽅⾯体现了黄宪对别⼈所产⽣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是意识不到'鄙吝之⼼'的。⽽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呢?这是⼀种'独善其⾝'的⼒量。就是以⼀种平和的姿态,犹如和风细⾬,慢慢地把他的善以及⾼尚的道德、品⾏渗⼊⼈⼼,教化并感染⾝边的⼈。
黄宪器量难测
【原⽂】
郭林宗[1]⾄汝南,造袁奉⾼[2],车不停轨,鸾不辍轭[3]。诣黄叔度[4],乃弥⽇信宿[5]。⼈问其故,林宗⽈:'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难测量也。'
【注释】
[1]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幼年⽗母双亡。东汉末太学⽣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物。
[2]袁奉⾼:即袁阆,字奉⾼,汝南慎阳⼈,东汉时官⾄太尉掾。
[3]轭(è):架在拉车牲⼝脖⼦上的曲⽊。
[4]黄叔度:即上⽂说的黄宪。
[5]弥⽇:整⽇。信宿:住宿两晚。
[6]陂(bēi):湖泊。
[7]器:器识。这⾥指度量。
【译⽂】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见⾯⼀会⼉就⾛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天两晚。别⼈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量⼜深⼜⼴,是很难测量的呀。'
【评析】
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他的⾔⾏中虽没有正⾯拿袁阆和黄宪作⽐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有着⾼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放在⼀起的话,显⽽易见,袁阆的造诣远没有黄宪深厚,⽽且黄宪的⼈品、学识都胜袁阆⼀筹。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住了'两个晚上'。因为,即使他⽆法揣摩出黄宪⾼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陈谌设喻答客问
【原⽂】
客有问陈季⽅[1]:'⾜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荷天下重名?'季⽅⽈:'吾家君[3]譬如桂树⽣泰⼭之阿[4],上有万仞[5]之⾼,下有不测之深;上为⽢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之⾼、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也!'
【注释】
[1]陈季⽅: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
[2]太丘:即陈寔,字仲⼸,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3]家君:对他⼈称⾃⼰的⽗亲,这⾥在前⾯加上敬词则尊称别⼈的⽗亲。
[4]阿(ē):弯曲的地⽅,这⾥指⼭的⾓落。
[5]仞:长度单位,⼋尺为⼀仞。
【译⽂】
有位客⼈问陈季⽅:'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在天下享有崇⾼的声望?'季⽅说:'我⽗亲好⽐⽣长在泰⼭⼀⾓的桂树。上有万丈⾼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有多⾼,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评析】
陈谌知道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式。他把⾃⼰的⽗亲巧喻为泰⼭⼀⾓的桂树,上⾯有千万丈⾼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有多⾼,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的问话,让对
⽅⽆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从他回答的话语中,⼀⽅⾯表明了⼉⼦⽆权去议论⽗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表现的则是⽗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亲的⾼⼤形象和⾼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荀巨伯与友重义
【原⽂】
荀巨伯[1]远看友⼈疾,值胡[2]贼攻郡,友⼈语巨伯⽈:'吾今死矣,⼦[3]可去!'巨伯⽈:'远来相视,⼦令吾去,败义以求⽣,岂荀巨伯所⾏邪?'贼既⾄,谓巨伯⽈:'⼤军⾄,⼀郡尽空,汝[4]何男⼦,⽽敢独⽌?'巨伯⽈:'友⼈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代友⼈命。'贼相谓⽈:'我辈⽆义之⼈,⽽⼊有义之
国!'遂班军⽽还,⼀郡并获全。
【注释】
[1]荀巨伯:东汉桓帝时⼈,⽣平不详。
[2]胡:古代对北⽅和西⽅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时常指匈奴、乌桓、鲜卑等。
[3]⼦:对对⽅的尊称。
[4]汝:你,略带轻贱意味。
【译⽂】
汉朝荀巨伯远道去探望朋友的病,当时正好遇到外族敌寇攻打朋友所在的那个郡,朋友对巨伯
说:'我都是要死的⼈了,你还是离开这⾥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德去求得⽣存,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寇到了,问荀巨伯:'⼤军到了,整个郡城的⼈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竟敢⼀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让他⼀个⼈留在这⾥,我情愿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却侵⼊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撤军返回,整个郡城因⽽保全。
【评析】
荀巨伯不肯'败义以求⽣''宁以我⾝代友⼈命',在⽣命攸关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逃⽣,但他为了能照顾⽣病的朋友,却能不顾个⼈安危,毫不犹豫地决定和朋友⼀起⾯对。在⽣死⼀线的时候毫不退缩,甚⾄愿意拿⾃⼰的命去换朋友的命,⽽他的这种精神最终也使得敌寇望⽽⽣敬,从⽽退兵,也因此⽽挽救了整个郡城。从中可见荀巨伯此⼈多么重情重义。他对于朋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甚⾄能不在乎⾃⼰的⽣命,⽽舍⽣取义。这的确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当代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潮流之中,在⼈们开始淡化这种'情义'的时候,这种精神更加需要⼈们去学习,去发扬。或许会因为此种举动⽽让⼈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庾亮效仿孙叔敖
【原⽂】
庾公[1]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移于他⼈哉?昔孙叔敖[2]杀两头蛇以为后⼈,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1]庾公: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官历征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死后追赠太尉,谥号⽂康。
[2]孙叔敖:姓孙叔,名敖,春秋战国时楚国⼈,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诸侯。
【译⽂】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匹的卢马,有⼈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是害了那个买主,我宁肯让⾃⼰继续不安,也不可转嫁给别⼈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来的⼈,这件事是古时候⼈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民除害,杀死了两头蛇,⾃古以来便被世⼈所传颂,成为千古佳话。⽂中庾亮敬佩孙叔敖的做法,不把⾃⼰的恶马卖给别⼈。因为他考虑到买主买了这恶马必要担负困扰与灾祸,所以宁肯⾃⼰继续遭受这些烦恼也不愿意卖给别⼈,可见其⼼胸之坦荡。⼈们常说的⼀句话就是'⼰所不欲,勿施于⼈'。这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是要做起来却是⼀点都不简单。因为现在⼈们惯有的思维是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别⼈应该这么做,当买到不好的货或者接受⼀项不好的任务的时候,⽼是埋怨别⼈。可是当⾃⼰'施之于⼈'的时候,就总是想不起来这句话。总是祈祷着把好的留给⾃⼰,把那些坏东西、坏事情全给别⼈吧。如果我们能想⼀下孙叔敖、庾亮他们,也许会⽣活得更⼼安理得⼀些。
⾔语第⼆
边让失次序
【原⽂】
边⽂礼[1]见袁奉⾼,失次序[2]。奉⾼⽈:'昔尧聘许由[3],⾯⽆怍[4]⾊,先⽣何为颠倒⾐裳[5]?'⽂礼答⽈:'明府[6]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赏⽿!'
【注释】
[1]边⽂礼:即边让,字⽂礼,东汉末陈留⼈,神才挺拔。三国时给曹操当官,曾任九江太守。后被曹
操所杀。
[2]失次序:指举⽌失措。
[3]尧: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古⼈视为贤明之君。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阳城槐⾥⼈,隐于箕⼭,尧想让位给他,不肯接受。
[4]怍(zuò):羞愧;惭愧。
[5]颠倒⾐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未明》:'东⽅未明,颠倒⾐裳。'古⼈的⾐与裳有别,⾐是上⾐,裳是下⾐。这⾥的引⽤,意在嘲笑边⽂礼举⽌失措。
[6]明府:⾼明的府君,是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译⽂】
边⽂礼谒见袁奉⾼的时候,举⽌失措。袁奉⾼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先⽣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裳呢?'⽂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尧帝的⼤德还没有明⽩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裳呢!'
【评析】
边让去拜见袁奉⾼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准备好,⼀时间显得匆忙⼜有点慌乱。袁奉⾼借故引出许由的故事,暗喻贤者不应该让⾃⼰举⽌失措并因此失礼。意在让边让难堪,但是边让很快就让⾃⼰镇定下来,既不能明着反驳袁奉⾼,但是⼜要不失⾃⼰的礼仪风度,给⾃⼰挽回⾯⼦,于是说这是'尧德未彰'的缘故才使得他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反应之敏捷。他的机智和才能不得不令⼈佩服。⾯对不同的问题,在洽谈或商议中既要给对⽅留⾜⾯⼦,同时也要让⾃⼰在别⼈的眼⾥有不容侵犯、却⼜能友好相处的形象,这将⼤⼤地有益于我们的⼯作顺利与家庭和睦。
徐稚设譬答问
【原⽂】
徐孺⼦[1]年九岁,尝⽉下戏[2]。⼈语之⽈:'若令[3]⽉中⽆物,当极明邪[4]?'徐⽈:'不然。譬如⼈眼中有瞳⼦,⽆此必不明。'
【注释】
[1]徐孺⼦:即徐稚,字孺⼦。
[2]戏:游戏,玩耍。
[3]若令:假使;如果。
[4]邪:通'耶'。
【译⽂】
徐孺⼦九岁时,有⼀次在⽉光下玩耍。有⼈对他说:'如果⽉亮⾥⾯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说:'不是这样的。好⽐⼈的睛睛⾥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定看不见。'
【评析】
⼈的眼睛要是没有瞳孔那肯定就是瞎的,哪⾥还叫明呢?徐稚没有从正⾯回答提问者所提出来的问题,⽽是借助了某外物从侧⾯来回答提问者⽉亮中如果⽆物则不明,很恰当地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他把⼈的眼睛和⽉亮做了⽐较,也是暗喻别⼈凡事物极必反,正像我们待⼈接物都要考虑到凡事不能要求过⾼,有些事情本⾝就是要留有⼀定的空间和余地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原⽂】
孔融被收[1],中外惶怖[2]。时融⼉⼤者九岁,⼩者⼋岁。⼆⼉故琢钉戏[3],了⽆[4]遽容。融谓使者⽈:'冀罪⽌于⾝[5],⼆⼉可得全不[6]?'⼉徐进⽈:'⼤⼈[7]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注释】
[1]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
[2]中外:朝廷内外。惶怖:恐惧害怕。
[3]琢钉戏:⼀种⼉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先以⼩钉琢地,名为签,在签的所在为主。出界的就算输,彼此都没中的算输,中了但是碰到主签的也算输。
[4]了⽆:全然没有。
[5]罪⽌于⾝:惩罚只限于我⼀个⼈。
[6]不:同'否'。
[7]⼤⼈:对⽗母或⽗母辈的尊称。
【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的九岁,⼩的⼋岁。两个孩⼦依旧在玩琢钉戏,⼀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两个孩⼦能保全性命吗?'这时,⼉⼦从容地上前说:'⽗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的差使也到了。
【评析】
本⽂所述故事的背景是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和孙权的时候,孔融劝曹操不要南征,曹操没有听他的,孔融便在背后发了⼏句牢骚,这⼏句话却刚好传到和他向来不和的御史⼤夫⽿⾥。于是他们就添油加醋地向曹操禀告,曹操⼤怒,下令处死孔融⼀家。⽽他的⼉⼦那时候还不⼤,都只有⼏岁,孩⼦们知道衙役们不会放过⾃⼰,他们不慌不忙地对孔融说:'您见过捣翻的鸟巢下还能有完好的鸟蛋吗?'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风亮节,让⼈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年纪虽⼩,却传承了他们⽗亲的⽓度和智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成语即出于此。
祢衡为⿎吏
【原⽂】
祢衡[1]被魏武谪为⿎吏,正⽉半试⿎[2]。衡扬桴为《渔阳参挝》[3],渊渊[4]有⾦⽯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祢衡罪同胥靡[5],不能发明王之梦[6]。'魏武惭⽽赦之。
【注释】
[1]祢(mí)衡:字正平,东汉末平原⼈。与孔融是忘年交。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但他恃才傲物,托病不往,惹怒了曹操。于是令他为击⿎的⿎吏,想羞辱他。在⼋⽉的朝会,曹操让祢衡击⿎,他裸⾝⽴于
曹操前,⼤骂曹操。后被黄祖所杀。
[2]⽉半试⿎:《⽂⼠传》记载此事说:'后⾄⼋⽉朝会,⼤阅试⿎节。'
[3]桴(fú):⿎槌。《渔阳参挝》:⿎曲名。曲名称渔阳,是借⽤了东汉彭宠在渔阳起兵反汉,最后兵败⾝死的故事。参挝,敲击⿎的调⼦、节拍。这⾥祢衡击此⿎乐,意在讽刺曹操。
[4]渊渊:形容⿎声深沉凝重。
[5]胥(xū)靡:古代刑罚之名,相当于现在的从犯,服刑的囚犯。这⾥指傅说,商天⼦武丁把他从服劳役的囚徒中起⽤为相。
[6]'不能'句:意思指⿎曲感动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王,指曹操。
【译⽂】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吏,正遇⼋⽉中会集宾客要检验⿎的⾳⾊。祢衡扬起⿎槌演奏《渔阳参挝》,⿎声深沉凝重,犹⾦⽯之声,在座的⼈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和殷时服刑的犯⼈傅说相同,可是没能感动贤明的君主从梦中惊醒过来。'魏武帝听后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评析】
祢衡是⼀个很有才能的⼈,只是⽣性怪癖。因为他总是认为世上没有⾜够让他去佩服的⼈,所以,他对待别⼈总是⼀副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被曹操贬黜为⼀个打⿎的⼩卒。⽽他作的《渔阳参挝》确是'渊渊有⾦⽯声',可以令'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能让⼈感受到⼀种慷慨激昂的感觉,孔融借机会向曹操进⾔,想要给祢衡挽回局⾯。他所说的傅说的故事是:殷朝时天⼦武丁梦到天赐良才,于是在牢⾥发现了傅说,后来⽤为⼤⾂,辅佐治理国家,殷朝于是开始兴盛。孔融讥讽曹操不能像殷⾼宗⼀样有求贤的想法。曹操肯定不会听不出来,所以孔融的话让他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便赦免了祢衡。孔融很委婉地表明了⾃⼰的意思,在讥讽曹操的时候同时也挽救了祢衡。
钟会汗不敢出
【原⽂】
钟毓、钟会[1]少有令誉。年⼗三,魏⽂帝闻之,语其⽗钟繇[2]⽈:'可令⼆⼦来。'于是敕[3]见。毓⾯有汗,帝⽈:'卿⾯何以汗?'毓对⽈:'战战惶惶,汗出如浆[4]。'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注释】
[1]钟毓(yù):字稚叔,颍穿长社⼈,三国时魏国丞相钟繇长⼦,⼗四岁即任散骑侍郎,历任侍中、廷尉
、都督荆州军事。钟会:字⼠季,钟毓的弟弟,聪明有才能,辅佐曹丕,此⼈颇居功⾃傲,历任镇西将军,官⾄司徒,后因谋反被杀。
[2]钟繇:字元常,家贫好学,精通《周易》《⽼⼦》,历任⼤理、相国等职。⼊魏后任廷尉、太傅。
[3]敕:皇帝下命令。
[4]浆:⼀种带有酸味的饮料,常⽤以代酒。这⾥的'浆'和'惶',下⽂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韵。
【译⽂】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从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三岁的时候,魏⽂帝听到了他们兄弟的名声,便告诉他们的⽗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来见我。'于是令他们朝见⽂帝。朝见时,钟毓脸上冒有汗⽔,魏⽂帝就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所以汗⽔像⽔浆⼀样冒出。'魏⽂帝⼜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战栗,所以汗⽔也不敢出。'
【评析】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对魏⽂帝的提问,同⼀个问题,两个⼈有不同的回答。表现出两个⼈不同的性格特征。钟毓对待魏⽂帝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确实是因为害怕所以就出汗了,没有什么说谎的
情节,说明钟毓这个⼈⽐较中规中矩,不虚伪,不狡猾;⽽钟会则不同,虽然他明明没有出汗,但是如果说实话就显得对皇上没有敬意,聪明的他便说'是因为害怕,所以怕得连汗都不敢流出来了',是在表明他⽐钟毓还害怕。⽽且他回答的话语⼜和钟毓回答的是⼀个格式、⼀个说法,只是换了⼀个顺序,其实在场的⼈都知道这只是⼀句奉承的话,可是都会觉得这孩⼦够聪明、机警⽽且⼜活泼。所以反其道⽽⾏之,逆向思维,有时更有益于事物的发展。
哀感中年
【原⽂】
谢太傅语王右军[1]⽈:'中年[2]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恶[3]。'王⽈:'年在桑榆[4],⾃然⾄此,正赖丝⽵陶写[5]。恒恐⼉辈觉损[6]欣乐之趣。'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属⼭东)⼈,东晋著名书法家,官历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2]中年:指四⼗岁左右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