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篇:
1、荀巨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今死矣,子速去!
答: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
(1.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2.杨震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资治通鉴》)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
①王密为( )昌邑令 ②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为;送2。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3。严于律己)
3.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只是")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4.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阅读训练: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 道之( )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5.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6. 杨布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缁:黑。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1。D2。C3。先前你穿白的衣服来,而你现在穿黑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他不认识你吗?4。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7.北人食菱
(1)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2)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存,明日去 B、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结实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1D2B 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3、(略)(一0))
8.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3、 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
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
3、张丞相
9.《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 〕B则 〔 〕C欲〔 〕 D或〔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E之〔 〕〔 〕〔 〕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 翻译下列句子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 翻译下列句子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三十三、1。A用B那么C想要D有的人E补充音节,陋室,提宾标志2。举一反三3。刘禹锡《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4。A举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明白三个例子,那么就不用再学了B有的人说:“简陋的屋子,该怎么办?”C孔子说:“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