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导练:以小见大题型
(必备知识+方法指津+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必备知识】
手法解析: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小中见大,大中含小,令人浮想联翩,故而意境深远。
以小见大就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常见类型:
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惟文征仲《斋宿》等诗,能解此妙。(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王夫之举了几个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见大的佳例。杜审言《大酺》中“柳叶开时任好风”,描写柳枝嫩芽初开,任凭春风吹拂。这是小景,写得细致具体,从这小景中显示着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写官员们上朝时站在花下(唐朝宫内多种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动。这是很生动具体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况。王湾 《次北固山下》 中 “风正一帆悬”,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古代诗歌鉴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一诗,最能体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故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近天都”言其主峰绝高,“到海隅”言其山域广大。这是以概括的笔法勾勒出终南山大的轮廓与背景。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山间白云从身旁飘过,回望时已合成一片云烟;远看淡淡的云气浮荡,近看却没有了;山间云气缭绕,人在云气中穿行。这是小景,描绘得具体亲切,使人如历其境。这“白云”、“青霭”缭绕飘荡的景象,只有很高很大的山区才能看到,正显现出终南山的无比高大。在开阔雄浑的大景中选写小景,而且如此细腻,确是精妙之笔,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接着写中峰巍耸,景象万般,诗人至此,仰望主峰,环视四周,阳光的照射使山壑多姿多。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以小小人居衬托大山,再添一水衬山,更见
层次分明,加强了意境的多层次立体感。“问樵夫”,则是空谷传音,回荡不绝于耳,点缀映衬很妙。纪昀曾说王维诗的风格是“王清而远”(《瀛奎律髓汇评》引),这种清淡阔远的境界,很得力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同是王维的诗《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诗人极力要描写长江的广阔景象,写得不免抽象、不具体,使人觉得比较空泛,有一种疏远之感。与“青霭入看无”之句相比,正说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作用之大了。
至于杜甫《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说江山像等待游人去欣赏,花柳会无私地呈现姿容。这两句不是写江山广大,不是“张皇使大”,大概王夫之以为江山待人、花柳无私也该具体生动地写出吧。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二是写社会生活,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小小的燕子寻巢飞入平常百姓家中这很不起眼的小事,来警示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家族兴衰自在其中,可以说此诗“以小见大”用的很妙,故而能够流传千古。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后对比明显,通过宫女、鹧鸪小小之事物,衬托朝代更替、历史变迁之大事,意境深远,令人唏嘘不已。
【方法指津】
怎样把握诗词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从小景小物入手,揣摩附着其上的社会内容和家国情思。
例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词中的景物如“断崖枯树”、"风樯”,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相对与前面的山峰,清江,古城等雄伟壮阔的大景吊说都是小景,结合诗歌鉴赏须知人论世的原则,就可以从这些小景里看出普盛今衰的历史、动荡倾危的社会,以及词人饱经忧患的沧桑之感。
又如“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
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松筑的意境中,可以看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受排挤、遭迫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其次,从细节小事入手,揣摩深刻的主题。例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从本词的最后--一对燕子的呢喃这一细节,了解到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有关时代变迁的感慨。在这里,这个小小的燕子就把古和今、盛和衰巧妙连接起来,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古今兴替的历史,还表达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起到讽喻现实的作用。所以,小细节反映的是大主题,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又比如元稹的小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全诗以宫女闲聊的琐屑之事传达出昔盛今衰、人事变迁的重大社会内容以及愤慨之情。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
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2.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②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这两首以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颈联一个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2.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