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B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
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
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古代诗歌鉴赏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 (1)C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